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我们的家园+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我们的家园+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我们的家园+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我们的家园练习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潦倒(lio) 譬如(p) 迁谪(zh) 纶巾(ln)B.双鬓(bng) 不羁(j) 阑干(ln) 裂帛(b)C.华发(hu) 訇然(hng) 荡漾(yng) 浔阳(xn)D.子衿(jn) 守拙(zhu) 钿头(din)长嗟(ji)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古来万事东流水B.遂命酒C.使快弹数曲D.商人重利轻别离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青冥浩荡不见底C.但为君故,沉吟至今D.赢得仓皇北顾4.下列句
2、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误落尘网中C.卷起千堆雪D.主人下马客在船5.下列对登高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联写景,既有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长江秋色的全景描写。B.作者触景生情,思绪纵横“万里”“百年”,将家愁与国难融于一体。C.猿啸的“哀”与作者的“悲”“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情感表达。D.四联全都对仗,首联句中自对,用字精确,格律谨严,富有节奏感。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政治
3、斗争中险遭杀身之祸。在这首著名的词中,他借咏史,抒发了郁积胸中的块垒。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D.本词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词人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的豪情。7.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历史上孙权和刘裕的英雄业绩,引发感慨。B.下片开头追述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溃败的史实,建议当权者挥师北伐。C.结尾词人以廉颇自况,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慨与渴望为国效力的雄心。D.作品运用典故自然贴切,寄意深远,历史感怀与现实忧思互相交织。8.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
4、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A.“浔阳江头夜送客”把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都做了概括介绍。B.“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诗人送客时的落寞伤感。C.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正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D.选文的语言通俗却有强烈的感染力,虽是叙事却有高度的概括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6分)“薜荔”是古诗文中 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
5、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 ,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9.依次填入文中
6、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赏心悦目C.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赏心悦目D.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10.下列各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
7、议论古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
8、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
9、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
10、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摘编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入词,意在追求更大的表现自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
11、今。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内涵。B.本文先明确何为“以诗为词”,然后结合作品逐一阐明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及影响,条分缕析,论而有据。C.本文最后一段引刘熙载之言,将苏轼词与杜甫诗作比较,指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强调了两者在文学史上的同等地位。D.“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于词的全新认识,更体现
12、在他由此而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实践。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词并不回避对歌妓侍妾的描写,而是改变描写的重点,关注人物的品质人格,同情她们的命运遭际。B.苏轼词写离情别意,突破了男女情事的局限,更多的是表达与朋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的感叹。C.苏轼词写田园,不再单纯去描绘所谓的“风光”,而是将自己当作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去感受和表现他们的艰难。D.词至苏轼,描写领域得到拓宽,词境得到拓展,词的格调得到提高,从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词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诗祭陈敏尘土飞扬的人流中,颠簸的马车缓缓穿过垓下古战场。李清照揭开窗帘,她嗅到了风的气息。“到了
13、,夫人。”随从们说。乌江亭下的渡口上拥满了数以千计的逃难者。金国的金戈铁马、强弓利箭击碎了她的“浓睡”与“闲愁”,冷冷清清的李清照遁入了无数逃难者的行列。江面上笼罩着浓厚的阴云,流水呜咽着,如泣如诉。李清照孑然一身,漫步江岸,她似乎仍在寻寻觅觅。她找到了一位在江边渡船的老艄公。李清照询问:“今夜能否过江?”艄公答道:“不行,夜里是从来渡不过船的,只有风和日丽的白天方可过江,可这样的日子为数不多啊!很多年了,这江水好像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李清照追问原因,老艄公说:“唉,这都是因为楚霸王的阴灵不散,八千亡魂兴风作浪所致啊。”李清照低头倾听,她听见江水在唱着一首歌,一首飘忽在眼前这片古战场的空旷与荒
14、凉中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的血在乌江翻卷、吟唱,一直吟唱了一千年。“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临江而立,这首英雄末路的悲凉之歌,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唯有她能听得懂。夜间,李清照来到山后一座颓败的古庙里过夜。庙的墙皮已斑驳脱落,杂草丛生。借着灯光,李清照可辨认出门楣上的字迹“霸王祠”。这是个很小的庙宇,面对着江水,耸立在一块突起的岩石上,庙的四面长满了丛生的灌木。多年战乱,小庙早已断了香火,周围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蛛丝。借着残光,李清照看清了祠内供奉着的是一组霸王别姬的雕像。只见霸王伏案长吟,独特的“双瞳”炯炯闪亮,虽然穷途末路,却依然
15、英姿勃勃。他的左边立着那匹与他出生入死的乌骓马,右边是为他且歌且舞、仗剑引颈的虞姬。虞姬的塑像像磁石一样吸住了李清照的目光。莫非这就是传说中那个风情万种的女子?迷蒙而又凄婉的眼神,娇小的下巴,视死如归的面庞真是惟妙惟肖。这个与项王风雨同舟、形影相随的奇女子,在为自己心爱的男人殉情的最后瞬间,没有一丝的痛苦和哀怨,有的只是坦然的情怀和幸福到骨子里的微笑。人世间至情如此,真不知比帝王身下的宝座要珍贵多少倍!李清照的眼睛湿润了。在仔细端详中,她觉得自己是那样地熟悉她,好像是千万次地见过她。她忽然发现这个虞姬是一面镜子,她从中照见了自己。“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李清照听到这首柔肠寸断的歌。黑暗越来
16、越浓。江面上的风吹奏出呜呜咽咽的凄凉,江流翻滚,发出震天的嘶鸣。李清照的纤手滑过项王身上的每一片甲胄。黑暗中,她觉得自己是在触摸一团火这是黑暗中陡然迸发起来的一团天火,就是这团火,曾经从江东一直熊熊燃烧到阿房宫。江水悠悠,泊船无数,纵使晴空万里,也无船载得动昨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冲天霸气;莫说一生只有一次失败,纵然有一千次,也永远无法抹去这伟岸男子的千古雄姿。想到此时此刻偷安的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而西子湖畔依然灯火明灭,笙歌画舫的酣梦残酒使李清照炽灼的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起来,化作一股透骨的冰凉。山河破碎如亡夫赵明诚一路飘零的金石拓片纷纷扬扬;生灵涂炭似金人南侵铁蹄下的乌黑道路泥泞不堪。飞鸟群袭而
17、自毁良弓,狡兔作祟却诛杀忠臣良将,大厦将倾啊,谁人独撑?李清照仰天一阵狂笑,尖厉的笑声划破黑幕,惊得庙宇下蛰居的蝙蝠扑棱着翅膀一阵乱撞。李清照跪倒在项王的神台上。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这位神坛上的英雄能走下来,以横扫六合、气盖八方的气势北上中原,背水一战,一举扫除强虏,救民生于水火之中。李清照满腔的幽情别恨化作滴血的泪水连绵不断地流淌着,她伏在项王的雕像前,哭诉了整整一夜。项王啊!你这纯钢铸成的生命,竟然刚硬到毫无韧性的地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权宜与苟且。要么一战而灭暴秦;要么一战而弃天下。酣畅淋漓而壁立千仞,真是一种至奇至美的大活法啊!东方开始泛白,李清照站起身来,拭干泪水,用尽全部力量,咬破玉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