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明确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词,品析诗句,感受诗句的艺术魅力。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教学重点】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明确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词。【教学难点】品析诗句,感受诗句的艺术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流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谈到唐诗就不得不说李白和刘禹锡。请同学们来回顾,我们学过李白、刘禹锡的哪些古诗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
2、逢席上见赠。二、任务导学,研读文本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点名介绍李白及创作背景。2、其他同学补充。“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政治理想。但入京后,他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任务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结合书下注释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3.整体感知:对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通假字:(1)“羞”同“馐”,美味的食物。(2)“直”同“值”,价值。注意注释中的典故:任务三:赏析手法,品味思想。1、齐读古诗。思考:在这首诗
3、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效果?2、六人小组讨论,各组展示3、其他组点评,老师再评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夸张的笔法,与“停”“投”“拔”“顾”形成鲜明对比,欲抑先扬,为下文写苦闷茫然的心绪做铺垫;同时也表现出朋友对李白的深厚情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写出前途的渺茫。“闲来”两句运用了典故。借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像姜尚和伊尹一样被起用,实现“济苍生”的愿望。写出了诗人的不甘心,仍对自己从政有所期待,表现了诗人既愤懑于现实,又寄希望于未
4、来的复杂心情。“行路难”运用了反复,这里诗人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慨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千古句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4、有感情朗读。将诗人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5、反复朗读,背诵古诗。任务四:初读感知,整体把握。1、结合书下注释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3、再读古诗,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4、整体感知:解题:“酬”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刘禹锡与白居易相逢的地点。“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