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之道》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之道同步练习课文总结一、关于礼记和大学大学之道节选自礼记大学。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
2、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即“八条目”。在提出“八条目”时,作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从“欲明明德于天下”的远大目标写起,通过“欲,先”的句式,把“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
3、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近及远、从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后人总结“八条目”,通常采取学习者的立场,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属于“内圣之学”;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属于“外王之学”,二者结合就是儒家最高理想,亦即达成“三纲领”的不二法门。在这“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作者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天子不能依仗权位置身于事外,庶民也不能因为地位低微而放松要求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二、重要词语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4、在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在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定:内心坚定。定而后能静: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得,处事合宜。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齐,使整齐有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致其知,获得知
5、识。致知在格物: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壹是,一概,一律。壹,一,全,都。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
6、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四、大学补充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1】,如好好色【2】,此之谓自谦【3】。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4】。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5】,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6】。此谓诚于中,形于外【7】,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8】!”富润屋,德润身【9】,心广体胖【10】,故君子必诚其意。注释:【1】如恶(w)恶()臭:如同讨厌恶臭的气味。【2】如好好色:如同喜欢美色。【3】自谦:自己心意满足。【4】慎其独:在独处时要慎重。【5】厌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6】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意思是别人了解自己,就好象认识自己的肺和肝一样,如果肺和肝上有毛病,脸色就不同正常,一眼就看出来了,所以遮掩有什么好处呢?【7】
8、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是真实的样子,会显露在外表上。诚,真实,真情。中,内心。形,显露。【8】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严,严峻,令人敬畏。【9】富润屋,德润身: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10】心广体胖(pn):心胸宽广,身体舒适。胖,舒适。译文:所谓意念真诚,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别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彻,遮遮掩掩会有什
9、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真实的样子,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能体态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1】,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2】。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3】,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4】。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5】,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6】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
10、,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注释:【1】疾:快,下文的“舒”是“慢”。【2】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爱的人用财富去提高身心的修养,不仁的人则用身体、生命去积累财富。【3】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曾有过好义的人而办不成自己事业的。【4】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5】伐冰之家:办丧事时能够用冰来保存尸体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6】长(zhng):掌管,管理。译文:发财致富有这样一条原则: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仁爱的人用财富去提高
11、身心的修养,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爱仁慈而下位的人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完不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富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家不应把财物当做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君王想要施行仁义,却让此辈小人来管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祸不单行,灾害并至的地步。到了这时候,即使有善人帮助,对此也无可奈何了。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家不要把财利当做
12、利益,而应把仁义当做利益。课内外练习一、课内巩固1.下列各选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后一个“明”作形容词。B.在止于至善“止于”直译为“停止在”,这里可以翻译为“达到”。C.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近道”意为“距离短的路”,这里指找到了捷径。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在这里是“全”“都”的意思。2.下列各选项中,加粗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B.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D.国治而后天下平3.下列各选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青,取之于蓝C.自天子
13、以至于庶人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4.“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5.大学 中所阐述的“大学”的宗旨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6.选文中,作者认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根本是什么?7.大学 中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是“内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是“兼济天下”8.大学展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