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第9课 教学设计第9课屈原列传目录一、素养目标二、学习资源三、教学素养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 1 / 2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第9课屈原列传一、素养目标人文主题历史的现场1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2领会作品中反映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3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语文素养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2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3鉴赏作品的叙事艺术和说理艺
2、术。4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习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与联系。5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学写人物短评与驳论文。二、学习资源本单元精选四篇经典作品,编为三课,从历史传评和历史评论两个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分别研习史传文学和史论散文。1两篇史传文学:屈原列传苏武传屈原列传和苏武传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选取恰切的历史事实,精心剪裁展现人物生平和时代风貌,表现出史家的历史观和对人物的态度。2两篇史论散文: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前者以赋体写史论,后者以散体写史论,两种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各具特色,学习时要反
3、复诵读,细加体会。三、教学素养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2了解屈原的生平,分析屈原的形象,领会其独特的人格风采。3分析文章艺术特色,学习夹叙夹议、正侧结合的写作方法。他为梦而生,梦尽的那天,他将离开这个世界,却不离开那片神奇的土地。那是哺育了他的生命,给了他无限灵感的故乡。那里,有他景仰的神明,有他效忠的君主,有他挚爱的人民和国家。一旦离开楚国的大地,他的灵感将会枯竭,如同干涸的泉水。他,就是屈原。四、作者背景常识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
4、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名家评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郭沫若屈原,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
5、顷襄王宠幸奸佞之人(如宠妃郑袖、令尹子兰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情境活动屈原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人物,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请你以“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屈原写一则颁奖词。_答案(示例一)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他的心,与日月争辉。(示例二)他是一曲挽歌,长路混浊独自求索,一代风华随水漂泊,逾千年犹在耳畔;他是一曲壮歌,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一衣向水抛国恨家仇,看万舟重重渡遍。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思想界种下识忠奸、辨真伪、品清浊的种子。他就是生为理想,死为自由的屈原。史记史记记载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五、鉴赏活动(一)文意理解
7、(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明晓)于治乱,娴(熟练、熟悉)于辞令(应对的言辞)。入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接待)宾客,应对(应酬)诸侯。王甚任之。请概括段意: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及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班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制定)宪令(国家法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之,屈平不与(允许,同意)。因谗(作动词,谗毁)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炫耀)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
8、屈平。请概括段意:写屈原因谗言被楚怀王疏远。(第3段)屈平疾(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明审的眼睛)也,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之害公也,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沉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困窘没有出路)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疾苦,伤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道德端正)直行(品行正直),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矣。信(诚实不欺)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9、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称述,称说)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无,没有)不毕(全部)见(同“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正直,方正)。其称文(所称述的文字,所使用的文字)小而其指(同“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称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污浊)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辱、被辱)世之滋(黑)垢,皭(清白、洁净)然泥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
10、光可也。请概括段意:从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屈原的人品与文风。(第4段)屈平既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同“佯”,假装)去秦,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质(同“贽”,见面礼)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确实,果真)能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派使者)如(到)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11、怀王乃悉(尽,全部)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请概括段意:写楚怀王中张仪离间计,受骗上当,与齐国绝交,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损兵失地,国家大困。(第5段)明年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快意,心里舒服)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相抵,抵得上)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趁机)厚币用事(当权)者臣靳尚,而设诡辩(说假话)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回来),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请概
12、括段意:写张仪到楚国抵罪,利用靳尚、郑袖而轻易脱身离去,屈原使齐归来,劝阻不及。(第6段)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请概括段意:写诸侯国联合击楚,楚国损兵折将。(第7段)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小儿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友好)?”怀王卒(终于,最终)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听从,接受)。亡走赵,赵不内(同“纳”,接纳)。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请概括段意:楚怀王赴秦与秦昭王会面,结果中计难归,死于秦地。(第8段)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怪罪,责怪)子兰以劝
13、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恨)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挂心,挂念)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希望)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思念。一说,保全)君兴国而欲反覆(回归)之,一篇之中三致志表达(这种)意愿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没有才能),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帮助自己),举贤以自佐(辅佐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出现),而圣君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累世(许多代)而不见者,其(副词,大概、或许)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职分,资质),故内惑(迷惑,蛊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军队被打
14、败)地削(土地被分割),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请概括段意:写屈原遭谗流放期间的忠君爱国情怀,分析楚怀王客死于秦的原因。(第9段)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放逐)之。请概括段意:写屈原的行为触怒了令尹子兰,终遭放逐。(第10段)屈原至于(到了)江滨,被(同“披”,披散)发行吟泽畔,颜色(脸色,面容)憔悴(忧愁困顿的样子),形容(外貌,模样)枯槁(憔悴,消瘦)。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拘泥、执着)于物,而能与世推移(随世
15、道变化而变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推波助澜)?众人皆醉,何不(吃)其糟而啜(喝)其醨(薄酒)?何故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浑浊的样子)者乎?宁赴常流(即“长流”,指江水)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晧,同“皓”。晧晧,皎洁的样子),而蒙世俗之温蠖(尘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请概括段意:写屈原自杀前与渔父的一段对话,并交代屈原怀石投江的结局。(第11段)屈原既死之后,楚有
16、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这一类人)者,皆好辞(文辞,这里指文学)而以赋见称;然皆祖(效法,继承)屈原之从容辞令(文辞委婉得体),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请概括段意:写屈原对后世的影响。(第12段)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到某地去)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落泪、哭泣),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凭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指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又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矣。”请概括段意:写司马迁对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感的肯定与赞叹,对屈原一生怀才不遇、最终含恨自尽的无限惋惜。(二)基础梳理(A
17、)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意旨)2屈平既绌(“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3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5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B)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从齐与楚从亲 动词,同“纵”,合纵,联合抗秦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使动用法,使跟随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动词,听从,顺从2穷人穷则反本 形容词,困窘没有出路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 动词,用尽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形容词,不得志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3患惠王患之,乃令
18、张仪详去秦 动词,忧虑,担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名词,忧患,灾祸4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词,痛心君有疾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 名词,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形容词,劲疾5绝楚诚能绝齐 动词,断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动词,横渡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副词,非常,极(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活用现象。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用作动词,效法,继承)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3蝉蜕于浊秽(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4其后楚日以削(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5谗谄之蔽明也(动词用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6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
19、伤)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8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10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1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1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振兴)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良之人)14同死生,轻去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等同;把看轻)(D)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词的古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
20、义:无理狡辩,动词。3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容。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形容枯槁古义:外貌,模样。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委婉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当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句)译文:“离骚”,如同遭遇忧患。2秦,虎狼之国。(判断句)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4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被天下人耻笑。5方正之不容也。(被动
21、句)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6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译文:不为外物所拘束。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句)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三)文白对译屈原者,名平,楚 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