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9 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教科书内容分析】本课是宋元时期的第一课,分四个子目及前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先从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由对强化集权措施的分析,重点强调由集权产生的弊端进入第二子目,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为解决上述问题导入即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 通过对变法措施、结果、影响的分析导入第四子目南宋的偏安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该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索,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较强的表现欲,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已学习相关知识,但是关于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弊病并没有什么概念,对于应对的举措和两宋的民族关系更没有深刻的认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低,对材料解读和判断能
2、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导,通过各种史料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展现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宋代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解决了唐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也造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的弊端,从而能辩证客观地评价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 利用两宋时期的形势图,通过时空定位,分析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认识民族之间的和与战都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增强对华夏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3、通过展示给学生关于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的史料,引导学生能够从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运用
3、史料,并利用这些史料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探究。4、通过展示范仲淹和岳飞的图片史料,深入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重难点分析】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在本课具有基础地位,是本课的重点难点:第一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知识点比较密集,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未曾涉及,均是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条件,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全课设置十个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本节课共分四个子目,在完成四个子目后组织学生讨论。在唯物史观统领
4、下,借助不同类型的史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宋朝的社会状态及举措,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课时安排】1 课时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教学活动过程】 导入图 1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图 2 陈桥兵变图 3雪夜访谱图地图承载着特定时空下的历史。艺术作品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叙述这三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图表所承载的历史去回顾前一单元内容,可以深刻理解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弄权的背景,从而能够理解北宋建立初的统治危机;深刻理解文学艺术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进行历史叙述的训练。 1. 导入学习任务一:宋初中央
5、集权的加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产生困惑并进行思考材料 1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 2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司马光涑水记闻问题设计一: 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材料 1 唐太宗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其政治运行机制是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材料
6、 2 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所以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材料 3 自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 问题设计二:阅读史料 3 和教材 50 页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探究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北宋时如何解决这一弊端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弊端是藩镇割据之祸。针对这一弊端,北宋初置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转运使管理地方行政、 监察
7、和财政。反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人手,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图 4 北宋文官出行图问题设计三:观察图 4,途中官员仪仗、车架规模巨大,官阶分明,这体现出北宋官僚制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重文轻武,官员冗滥的特点 材料 4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上下相制,尽收天下之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 5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问题设计四:这两则材料对宋处改革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认识? 材料 4 认为宋
8、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 5 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的溃败;这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形成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辽夏金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学生能够在宋初时空背景下体会历史人物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史为鉴,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解决之道,并对“文献史料” 有正确的认识,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2. 导入学习任务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图 5辽、西夏、北宋形势图问题设计五:阅读教材 50 页最后
9、一段,并观察这幅地图,叙述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 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幽云十六州, 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度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后来,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合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学生活动:进行讨论 材料 6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
10、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简明宋史材料 7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简明宋史材料 8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十万两, 绢十万匹
11、,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 字简明宋史问题设计六: 阅读这三则材料,阅读教材 51 页的“思考点”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 6 盟约内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是其维系的基础。材料 7 与材料 6 比较,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名义不同。说明当时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材料 8 与材料 6,两次宋辽盟约不同,第二次宋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不平等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与当时形势及双方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协。有人认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屈辱而不可取的,这种观点并非完
12、全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辽和西夏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积弱”,因此“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和议签订后,北宋在政治上并不屈辱,而经济损失有限。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设计意图:深化对北宋时空观的认识,重点是对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的认识,从中感受北宋的边疆危机,为下一个教学任务打下伏笔。强化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历史解释。 3. 导入学习任务三 王安石变法 问题设计七:阅读教材 51 页“历史纵横”依据材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