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杜牧专题练习合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杜牧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楼晚望杜牧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波摇珠树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注释】蒙笼:草木茂盛。汗漫:广远无涯。珠树:神话传说中的仙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湖光山色,青翠欲滴,山上葱茏,草木与水中倒影成一个整体。B颔联写燕知社日、鹰识秋风,意在表明人生在世,应知出仕和隐退之道。C第五句写江水的波涛拍打着金陵古城墙,金陵城上的古树已有千寻之高。D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金陵王气的典故,叹息金陵山已凿平,不再险要。2诗
2、人“登楼晚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所写之景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张祜应贡举,被主考官列为第二。张祜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得知此事,表示同情。张祜看望出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此诗作于别后。中,一作“衷”。即,一作“始”。长,一作“犹”。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角声”勾起诗人内心感叹;斜阳画角经“孤起”二字点染,一种旷漠、凄咽之情油然而生。B“碧山终日恨即休”将无形的离思寄寓在路远山
3、长的景物之中,丰满、具体,情深意长。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极力推崇张祜才华出众,无人能及,并劝解张祜投笔从戎,建功立业。D此诗是为友人张祜鸣不平之作,诗歌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4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颈联的含意。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
4、深锁二乔。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6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登九峰楼寄张祜杜牧
5、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白居易长庆(821824)年间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不自由:情不自禁。7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先果后因的倒装句式,造成突兀、警耸的艺术效果。以寂静旷漠处的号角声渲染凄凉黯然的意境,烘托诗人岑寂凄恻的心境,引发下文复杂的情感。B颔联承上碧山芳草之景物,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
6、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C尾联中“千首诗轻万户侯”一句,采用对比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作对比,突出前者轻,而后者重,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D这首诗纯乎写情,旁及景物,描写碧山芳草,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全诗格调苍凉,感情沉痛,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兴寄深远,情韵悠长。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杜牧【1】冥鸿【2】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紫绶公卿今放旷,白头郎吏尚留连。终南山下抛泉洞,
7、阳羡溪中买钓船。欲与明公操履杖,愿闻休去是何年。注:【1】其时杜牧回朝任司勋员外郎。【2】扬雄法言问明:“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后喻避世者。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意为自己本如高飞的鸿雁不愿落下,此次回朝做官是实属偶然。B“白头郎吏”句表明自己虽韶华不再然尚有留恋朝廷不甘沉沦之意。C颈联通过与终南山的对比,表现对阳羡的喜爱和对居住阳羡的向往。D诗歌赞美了李侍郎的旷达精神,表示愿意对李侍郎恭谨相就并追随。10全诗无一“隐”字,却处处表现归隐之志,请对此作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逢故人(唐)杜牧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正伤携手处
8、,况值落花时。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言不见之久,下句叙相见之情;相见“成悲”看似反常却真实。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描写诗人悲伤之态,又揭示诗人悲伤之由。C颈联进一步描述与故人相逢后的情景,颇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D尾联既是劝慰故人亦是自劝,珍惜相逢时美好时光,今宵不惜一醉方休。12结合全诗,说说诗中之“悲”有哪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杜牧邀侣以官解,泛然成独游,川光初媚日,山色正矜秋。野竹疏还密,岩泉咽复流,杜村连潏水,晚步见垂钩。【注】以官解:以公务在身而不能前来。泛然:飘然,无拘束的样子
9、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因友人未至,诗人飘然独游,悠闲地欣赏樊川景色。B颔联 “媚”“矜”二字化静为动,将水光山色描绘得尤为动人。C颈联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诗人在野外漫步的所见所闻。D尾联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14这首诗的情感较为丰富,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
10、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B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D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16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
11、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D全
12、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18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鹭鸶鹭鸶杜牧欧阳修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注此诗作于庆历五年初冬,当时作者被贬滁州。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次句写鹭鸶在溪水中捕食鱼虾,清澈的溪水映衬着它们那洁白美丽的身影。B杜诗三四句,远近结合,以远方碧山为衬,用梨花作喻,境界开阔,引人遐思。C欧诗前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滩浪的巨大声势,都用了比喻手法。D两首诗都写鹭
13、鸶,杜诗笔调轻快,而欧诗笔调婉约,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20欧诗在鹭鸶怎样的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登九峰楼寄张祜注【唐】杜牧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 “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
14、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22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留诲曹师等诗杜牧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念尔无忽此
15、,期以庆吾门。【注】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23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都属此类。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C三、四两句诗意在强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诫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16、24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侵晓即拂晓,天色渐明之时。25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 试简要分析。26尾联是怎样传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的?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面小题。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27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B颔联描绘出一幅
17、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28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9“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0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及解析1D
18、2孤独之感。诗人日晚登楼,极目所见,湖山苍翠一色,因无人同游而顿生孤独之感。繁华不再。金陵城高万仞,然而却一片空寂,诗人感慨人事代谢,昔日繁盛不再。怀古悲愁。尾联“不欲登楼”,正话反说,本不想登楼怀古,怕引起伤感之情。然而眼前所见之景,夕阳一落而不见,飞鸿一去而不返,自然引发了无限悲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和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D.“叹息金陵山已凿平,不再险要”错误。第六句化用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意思是说金陵的山虽有万仞高,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一片空寂。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两句描写湖山苍翠,草木茂盛,远远望去,湖
19、面广阔无边,夕阳西下之时,只有诗人一人江楼眺望,不由生出孤独之感。“波摇珠树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两句描写湖水荡漾,树木已经高达千寻,不由想起当年秦始皇凿山断王气的典故,眼前的金陵的虽有万仞高山,但空有天险,王气已收,只余一片空寂。因此感叹繁华不再,昔盛今衰。“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交代诗人不想登楼的原因,就怕看到山水景色,引发怀古伤感之情,然而眼前夕阳西斜,转眼不见,飞鸿翻飞,去而不返,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悲愁。3C 4“睫在眼前长不见”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张祜的主考官不识才的微词。“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大道本非身外还去何处求?称颂张祜诗艺之
20、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诗歌尾联运用反问句”错误。尾联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将“千首诗”与“万户侯”做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张祜的敬重。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长庆年间,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长剑倚天外赋、余霞散成绮诗,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杜牧事后得知,也很愤慨。此诗为友人张祜鸣不平,表达了作者对张祜怀才不遇的同情以及对白居易的不满,抒发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伤感之情。颈联“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意思是:睫毛就在眼前却总是看不
21、见,有道有才华在身,又何必向别处追求呢?“睫在眼前长不见”,目不见睫,喻人之无识,这是对白居易的微词。“道非身外”,称颂张祜诗艺之高,有道在身,不必向别处追求。这是故作理趣语,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自此,诗的境界为之一换,格调也迥然不同,可见作者笔姿的灵活多变。5B 6(1)苏词借此引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2)杜诗蕴含造化弄人的意味,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格调清新”错误,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
22、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杜牧诗中是借周瑜火烧赤壁之战是因借东风之天时方得成功,倘若当初没有这阵东风,或许吴国便会战败。作者是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自己缺乏的正是周瑜当初的这阵“东风”,生不逢时,以至于无法施展才华。7C 8诗歌寄寓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离思别恨;杜牧以目不见睫喻指张祜不被人赏识,又称张祜诗艺高妙,有道在身,无须他求,写出了对张祜的同情与安慰,更表达了赞赏之意;诗人称颂张祜清高豁达无人能及,以上千首诗篇蔑视权贵利禄,表
23、达了诗人对其无限的推崇与敬仰之心。【分析】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从而巧妙地劝说朋友应该走科举封侯之路”错误。本句写出了张祜对诗歌的执着和对科举封侯的不屑,从而表达了自己对张祜这种清高豁达精神的盛赞和敬重。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及后四句把握全诗情感。三、四句承上而来,抒发别情。对面的青山前番是把臂同游的处所;夹道的芳草伴随着友人远去天涯。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离思是无形的,把它寄寓在路远山长的景物中,便显得丰满、具体,情深意长了。五、六两句思笔俱换,由抽绎心中的怀想,转为安慰对方。目不见睫,喻人之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