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1.观沧海观沧海曹操【常识记忆】曹操:本名吉利,小名阿瞒(三国演义中称他为曹阿瞒),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同时,曹操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曹操曾被封为“魏王”,在赤壁之战后退守北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天下格局。曹操死后,他儿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在文学方面,和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
2、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四言诗,也被称为是继诗经之后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有龟虽寿、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等。【背景】乌桓是中国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在东汉末年,成为了当时东汉东北方的心腹大患。再加上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和乌桓首领蹋顿勾结,严重影响到了曹操的势力。所以,曹操决定北上征伐乌桓。207年,乌桓的单于蹋顿在白狼山之战中被张辽斩杀。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在胜利回朝的途中,路过碣石山,曹操面对大海,意气风发,写下了这首观沧海。【详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dn)澹,山岛竦(s
3、ng)峙(zh)。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临,到达,登上。碣石,指碣石山,在河北昌黎。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秦始皇当年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也曾经到过碣石,并刻石留念。沧海,指大海。因为大海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所以这样说。有解释说沧同“苍”,青绿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向东行军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观”字统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耸立。这两个字都是耸立的意思。这句
4、诗的意思是:(我看到)海水荡漾(无边),山岛耸立在海边。这一句写出了大海的全景,动静相称,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茂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一般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环境冷清、凄凉。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这句诗的意思是:秋风吹打着树叶,声音悲凉,海里涌起巨大的波浪。这四句动静结合,具体真实地描写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出现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也是从大海中产生出来的。若,好像。星汉,即银河。这四句是虚写,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
5、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创设了一幅“海山秋色图”,展现出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幸运得很啊,用这首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在曹操的其他诗歌里,也用这句来结尾。至,到达顶点。以,来。【中心】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国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慷慨。【真题演练】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B“
6、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2、诗中“星汉”指的是_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D.全诗借登山望海
7、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4、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_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6、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的雄心壮志。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C.“树木”
8、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画面。9、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10、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2、银河3、C分析: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4、东临碣石,
9、以观沧海”5、B分析: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6、统一中原建功立业7、C8、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9、示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0、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观。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常识记忆】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的创作,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代表作有芙蓉楼送辛渐、出塞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
10、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背景】王昌龄和李白是好朋友,两个人都曾经想求仙得道,相交甚欢。按照史书记载,王昌龄考中进士之后,因为“不护细行”而被贬官到湖南的龙标。“不护细行”就是不注意小节,估计是王昌龄在生活中比较随性,因此得罪了上级。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官的消息后,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诗。【详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是听说的意思。左迁是降职、贬官。在古代,古代按官位排列时以右为尊,所以左迁是贬官。比如史记中说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就是官职比廉颇大了。遥有此寄,当时李白在扬州,和王昌龄距离千里之遥,所以这样说
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指柳絮。子规指布谷鸟,又称杜鹃、杜宇等。子规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因为它的叫声凄切,常常用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这句诗点明了时间,杨花落尽的时候,正是暮春时节。而且,在古诗词里,杨花也是比较常见的意象,它随风飘逝,无依无靠,蕴含着凄苦悲凉的意味。再加上子规的叫声,作者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哀愁的气氛,表达了悲苦哀怨的心情。全句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尽子规哀声啼叫的时候。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这时候王昌龄被贬官去担任龙标尉,古人习惯用官职或者任职的地名来称呼一个人,所以这里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另外,像称韦应物为韦苏州
12、,柳宗元为柳柳州等,都是这种用法。五溪是指现在湖南西部、贵州东部的五条溪流的合称。唐朝时,湖南、贵州等地还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相对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甚至可以称为蛮荒之地。这一句的意思是:我听说您被贬到龙标,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朋友要到偏远的地方去,作为朋友,自然就会有关心他,同情他,所以这里也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说到夜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成语“夜郎自大”。汉朝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在如今的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一个小国,叫作夜郎。这里的夜郎指唐朝时在湖南设置的一个县。这里李白开始抒情了,“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
13、,希望它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去。” 这两句寄情于景,是作者对朋友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同时,明月这个意象也要注意一下,它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把明月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把离别的愁绪交给明月,希望明月能够给朋友带去问候。两人的感情是纯洁的,而王昌龄是因为不注意小节而被贬官,并不是犯了什么大罪,所以,从李白来看,他是相信朋友有高尚的品德的。整首诗,寄托着对朋友被贬官的慰藉,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真题演练】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诗人
14、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5、诗中表达作者对朋友真切关怀的一个字是()。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写了这首诗。B、第二句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对友人的同情。C、首句写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了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D、后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
15、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鸟的叫声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把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诗】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 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明卿:作者的好友。楚:楚地。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9、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10、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杨花落尽子
16、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忧虑和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3、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4、对朋友被贬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5、愁6、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人的感情色彩,把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已
17、经对朋友的关切之情。7、D8、B9、该句中的“迷”字用得好。“迷”意为辨认不清。“迷”写出了地方的遥远,远到都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表现出对于朋友的同情,要被贬到那么遥远的地方去。10、修辞:运用了拟人修辞。甲诗把月亮当作人去写;乙诗把白云当作人去写。情感:甲诗将月亮当作人,月亮送朋友离开,其实是表述了诗人对于朋友的不舍之情;乙诗把白玉当作人,写白云送朋友,同样表达了对于朋友的不舍。3.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王湾【常识记忆】王湾:号为德,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曾任洛阳尉。次北固山下是他的代表作,古人评价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北固山:在江苏镇江的长江边上。三国时“甘露寺刘备
18、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另有祭江亭等古迹。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在此写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词。【详解】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次,停宿。另外,次也可以引申为驻扎,如“引次江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说明诗人此时是离乡远游。青山指的就是题目中的北固山,绿水自然就是长江了。这一联,作者一开始就用了个对偶,使句式工整。一个“客”字,说明了作者是漂泊在外,那种人在异地,思念家乡羁旅之愁就体现出来了,正好和尾联遥相呼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像“客”这种字的理解,咱们在
19、很多诗歌里都会见到,比方说孟浩然写的宿建德江里有“日暮客愁新”,也体现出了他漂泊异地。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离乡漂泊在外,路过青山之外,船行进在绿水之前。这时候,作者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呢?潮平两岸阔。潮水上涨,两边的堤岸都和江水齐平了,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面对“阔”字,咱们可以想象江水浩渺,一望无际的情景,使得境界一下子就恢宏阔大了。风正一帆悬。在这浩渺的江面上,一艘小船顺风而来,白帆高悬。和前面的阔大相比,这里的一帆就是小了,这帆、这船显得越小,就越体现出江面的阔大,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
20、,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潮水上涨,两岸与江水齐平非常开阔,(船)顺风而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点明了时间。残夜是夜将尽未尽之时。这时候夜色还没有消尽,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了。江春入旧年,“入”是到的意思,新春来了,旧年还没有过去。海日、江春在这里都代表着新生的事物,美好的事物。残夜、旧年则代表着旧事物,这正是新旧交替的时节,可以说,这里面也是蕴含着哲理的:新生事物都必须从陈旧的母体中脱胎而出;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生”、“入”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形象生动,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这句诗的意思是:夜还未消
21、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此情此景,作者就要抒发感情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的意思是家信、家书。这句诗的意思是:家书寄出去,会被送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把它带到洛阳。王湾是洛阳人,洛阳是他的家乡,所以,这里很明显地就体现出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总之,这首诗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羁旅之愁。【真题演练】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阅读“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详解精练 初中语文 部编版七 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古代 诗歌 详解 精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