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例谈.docx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例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例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 例谈考场作文偏题的可怕,恐怕是许多考生的恶梦。于是,很多考生就会把自己的思想牢牢地圈在命题之中。最后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请看下面这道题:原题呈现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引语,即引用了古人或名人的
2、哲理性语句。这些引语,到底在说什么呢?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材料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学不离思,思不离学。角度是学思同步。材料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说的是终日空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表达的是思不如学。材料三: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这句话说学本于思,思方有得,观点是思胜于学。本次作文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材料中的第一则名言出自孔子,从反面告诫人们,只有“学”“思”结合,才可能学有所成。第二则名言出自荀子。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突出“学”胜于“思”。第三则名言出自晁说之。“学”本于“思”。因为“思”方“得”,不“思”则不“得”。可
3、见,三则材料都是谈论“学”和“思”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认为学和思并重;材料二更侧重“学”;材料三更侧重“思”。两个提示概括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其实是三个观点学思不离,学胜于思,思胜于学。怎样的审题才不偏题?有的同学会问:是不是要在一篇文章中把这三个观点全部写出来?第一,你很难做到,在八百字的文章中,把这三个观点,各自阐述一遍。第二,即便是你做到了,相互之间也无法统一。因为本来他们就是各有侧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你只要取其一,即可。因为你取其一,就是根植于命题材料展开论述,当然不会是偏题了!还有的同学,因为这里谈的是“学”和“思”的关系,于是,他们从哲学的思辨角度,进行了思考,
4、形成了诸如:思考比学习更重要学习比思考更重要先思后学,边思边学,学然后思这样的审题,确实是抓住了命题的“论题”:思和学的关系,也确实构建了某种合理的关系。于是,引发了我们第二个思考:面对关系型论题的材料,我们的作文,一定要是关系型的观点吗?事实上,不仅是不一定要是关系型的论点,甚至,是不能是关系型的论点。因为,关系型的论点,那意味着我们的审题,还只是完成了“材料分析”这一步,因而,才是完成了“扣住材料”,这叫“一级审题”。一级审题,是已经抓住了材料,但还只是抓住了材料。不偏题,但平庸,浮泛,肤浅。怎么突破呢?试试我的三板斧要突破“一级审题”的浮泛肤浅,有三个方向,可以去进行深化。第一个方向,是
5、“概念如何具体”。什么是“学”?什么是“思”?材料中,直接用了这两个术语,但并没有具体解说。于是,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关键词内涵进行细化,深化,具体化。这样,我们的观点,就有了我们自有的见解。譬如,“学”的主人,是不是可以是个人、国家和人类?“学”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有日常生活、求知探索、未来发展等层面?譬如,“思”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有“为什么要学”、“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思”的阶段,是不是可以是“学前思”、“学中思”、“学后思”?我们具体化了“学”与“思”的内涵及关系,才能丰富材料的意旨,才能打开我们思考的角度,从而为写作中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