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docx
《【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论教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论教养是利哈乔夫所写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通过列举“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人的种种表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帮助人们理解教养的真谛。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有理有据,语言简练生动,是一篇可以作为典范的议论文。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仍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 二、语文核心素养 1
2、.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掌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观点的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增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的观点和思路,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教养和
3、“优雅风度”的本质。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对文章观点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2. 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文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知识的掌握。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 读书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教养?你们认为自己有教养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
4、考和兴趣,进而引出课程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利哈乔夫的生平和主要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利哈乔夫是20 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一生都在为俄罗斯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而奋斗。以下是利哈乔夫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 1906 年,利哈乔夫出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 - 1924 年,利哈乔夫进入列宁格勒大学学习,主修文学和哲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并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党员。 - 1938 年,利哈乔夫开始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并很快成为该校文学系的教授。在这里,他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人才,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心素养 论教养 【核心素养】第9课论教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核心 素养 教养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统编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