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6课 教学设计 第16课登泰山记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作者背景常识 四、鉴赏活动 五、文本研读 六、文本联读 第16课登泰山记 一、素养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 2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及烘托手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分析文章写景的特点及语言特色。 二、教学素养 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
2、写下了“两赋一词”。姚鼐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同上泰山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阅读和感悟来聆听作者们在文中所寄托的心声吧! 三、作者背景常识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诗人、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名家评说 姚鼐的古文以韵味胜,偏于阴柔,他生活于“乾嘉盛世”,坐而论道,雍容俯仰,晚年以授徒为业,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没有方苞的遭遇,也没有刘大櫆的不平,但学习传统眼界宽,对古文艺术体会深,散文成就比桐城派其他作家要高。 袁
3、行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为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故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情境活动 根据上面内容,并动手查阅相关资料,简介“桐城派的散文风格以及姚
4、鼐在“桐城派”的地位及贡献。 _ 答案“桐城派散文风格以雅洁著称,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姚鼐为“桐城三祖”之一,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四、鉴赏活动 (一)文意理解 (第1段)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那,代指阳谷和阴谷)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这里是“冒”的意思)风雪,历齐河、长清,穿
5、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顺着)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照)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请概括段意: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
6、,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3段)戊申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请概括段意: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僻(偏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
7、括段意: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裂缝),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请概括段意: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第6段)桐城姚鼐记。 请概括段意:作者署名。 (二)基础梳理 (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须臾成五采(“采同“彩”,颜色) 2少圜(“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B)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当 2以 3道 4及 (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2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泰山记 2登泰山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泰山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