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 80 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思维的
2、发展和提升: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和语言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难点:体会文章清冷皎洁的意境,理解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品味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意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文章的情境和画面。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5.
3、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音频等资料,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古琴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夜的宁静和美好。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在夜晚所经历的美好时光,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也是一篇描写夜晚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苏轼在夜晚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1. 教师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以下是
4、苏轼的一些生平和文学成就: - 出生于四川眉山,嘉祐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 诗文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 -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加深对作
5、者的印象。 (三)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讲解课文内容。 以下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的逐句翻译和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讲解】这句话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以及作者的行为。作者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表现了他对月色的喜爱和闲适的心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讲解】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对友情的渴望。“念无与为乐者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心素养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核心素养】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