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2.拿来主义教案 课题 拿来主义 年级学科 高一年级语文 教师 教学 目标 1.梳理文章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2. 读懂作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时的态度,学习作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方法。 批判性地继承与创新。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及方法对待文化遗产。 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流程 序号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及进程 培养要点及 学法指导 1 师生 问候 同学们早上好! 礼貌礼节 2 候课 指导 自读课文 国学素养 3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琵琶行的时候介绍了唐代著名
2、大诗人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说的是文学作品要关注现实,关注是时代,要有针对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拿来主义也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鲁迅先生是针对什么问题写下的这篇文章呢? 4 过程环节1 背景介绍 本文写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这一时期,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方面,有人采取全盘否定、一概排斥的态度,并急于盲目输出本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信心,掀起一股文化复古主义的逆流;另一方面,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惧,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此外,还有一些人极力鼓吹“全盘西化”,主张全面接受外来文
3、化,完全否定我国的传统文化。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出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破题 理解文本 5 过程环节2 活动一、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提到了几个“主义。 批驳对象表现危害主张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给枪炮打开了国门送去主义送画、送古董、送活人子孙拿不出东西,只好磕头讨一点残羹冷炙 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拿来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清醒的青年发生恐怖 送去之外还得 拿来 知识补充: 破和立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