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 朱庆馀 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鲜飙:少见的狂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 “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 “川渐满”写出
2、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 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赏析这首诗。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去亦通。 注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因友获罪。著有卢户部诗集。云门
3、:周六乐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所作。一说为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雨复秋风,既渲染了古木所处的环境,又照应了前一句的“萧索”。 B.第四句中“断蓬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都是诗人自喻。 C.五六两句视觉和听觉结合,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此地何人到”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意即古木生长在深山之中,无人欣赏。 16林庚在说“木叶中对“高木”和“高树进行比较,极言各自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首联中“高木”一词的妙处。(6分)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
4、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谣 林希逸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养丹:道人养气炼丹。入定:佛教徒坐禅进入安静不动的禅定状态。臞仙:瘦仙。散圣:未被玉皇授职的仙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以声衬静,这声音不仅有自己的吟唱之声,也有山鸟的鸣叫之音。 B.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写流淌的溪水,写出了溪水与诗人有心灵相通之处。 C. 七、八两句使用“养
5、丹“入定”,以强调“静获得在于苦苦修炼。 D. 诗人采用歌谣的形式写“溪上”,人与景象融为一体,通俗易懂有趣味。 16.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常州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宋】陆游 官闲身自得,客至眼殊明。静算棋生死,闲分酒浊清。 悠然剧谈罢,偶尔小诗成。但恨桑麻事,无人与共评。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6、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信笔写来,语言亲切自然,平白如话,质朴流畅。 B杜诗颈联为“转,描写主人待客之简;陆诗则颔联为“转”,写宾主相处之欢。 C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杜诗主要写前后行为的对比,陆诗主要写心情的对比。 D两首诗都有富于情趣的细节描写,极富画面感,表现了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 16同是客至,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招待朋友的?除了客至之喜,还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
7、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嚣讼百虫鸣。 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 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嚣(yn)讼;奸诈而好争讼。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首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的繁忙,忙到夜晚百虫争鸣之时还不能够休息。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2)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
8、,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 朱庆馀 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鲜飙:少见的狂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 “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
9、 “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 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赏析这首诗。 【答案】15. A 16. 视听结合,描写波涛的气势和声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波涛的形状比作起伏穿梭的鱼龙。采用类比,将涛水的颜色和白雪相比写其色;涛声与雪崩声,雷鼓声相比,写其气势和声音。托物言志,写船只借助涨潮得以远航,抒发内心无人赏识的情绪。以景作结,尾联,写心中无穷的情绪,化为丹叶黄花之景,无情胜有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
10、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错。“木落霜飞”写木叶落尽、霜飞的场景,“丹叶黄花写秋季经霜后的红叶黄花;“晴雪喷山雷鼓声”是写潮水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其中“晴雪是比喻潮水。所以表明观涛时节正是秋季。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首联“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介绍观涛的季节和场景,营造出清冷开阔的氛围,季节为秋天叶落霜降,天地开阔视野广袤无边,并总括潮水上涨的情形,动静结合。 颔联“鲜飙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具体描绘涨潮的样子观涛的情景。鲜飙,指少见的狂风。这两句大意是说潮水奔涌而至,像是狂风出海,
11、挟着鱼龙之气;又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描写涨潮时的惊涛巨浪,耳目并用,视听结合,有声有色,气势壮观,比喻修辞生动形象撼人心魄。 颈联“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正面侧面直接间接相结合,对仗工整。云朵遮掩了太阳,波涛汹涌水涨船高,因为落潮而滞留的客船得以在波浪间扬帆远行。写浩渺无边的江水中原本滞留难行的船只,借力潮水上涨而前行,喻指自己仕途不顺,但渴望天时地利人和,能够有幸获得赏识和引荐,以便金榜高中或者官运亨通,从而实现理想壮志。 尾联“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黎明时分高楼上眺望,写心中无穷的情绪,化为丹叶黄花之景,无情胜有情。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部分 地区 上学 期高三 语文试卷 汇编 古代 诗歌 阅读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