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增强自己的华夏认同观念2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各国变法的必然性,多角度对商鞅变法作出历史解释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通过史料实证比较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两个阶段: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种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四大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学习过程知识点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
2、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概况: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姜姓国君。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与中原各国相邻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1情境再现礼崩乐坏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
3、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微,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知识点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2变法运动(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影响: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4)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内容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重农抑商,
4、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评价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误区警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一部分。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3图解历史商鞅变法知识点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
5、始人。(2)成就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方面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恢复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其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于论语中2老子(1)地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2)主张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辩证法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观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4图解历史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5误区警示道家和道教(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能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
6、家学派的思想,但不能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2)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笔记:知识点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3)社会风气: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内容派别代表主张或特点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
7、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6情境再现百家争鸣关于“百家争鸣”,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唯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指哪个群体?此论述反映了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社会风气?提示:“新集体”指士人。反映了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或答: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7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地位笔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改革
8、史料实证史料一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思考:(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的政治原因。解读:史料一主要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等,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变法改革运动。提示:富国强兵,力争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新兴地主阶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史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