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docx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专题训练-即事感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塍秋日即事周密络纬声声织夜愁,酸风吹雨水边楼。堤杨脆尽黄金线,城里人家未觉秋。注塍:田间的土埂子,小堤。络纬:虫名,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得此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标题中的“即事”一词意为“就过去的事物、情景做诗文或绘画”。B“织夜愁”既回应了“络纬”,又暗指纺织女的“夜愁”如织物般纵横交错。C“酸风”的出处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意指“刺人的凉风”。D“黄金线”可制成美衣华服,抵御秋寒,所以城里人家不觉秋已到来。2鉴赏宋诗往往要从理性上把握,请结合内容,谈谈本诗写了秋季哪些特有的情景?
2、总结出了生活中的什么道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韦应物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注】巩:今河南巩县。洛:洛水。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
3、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C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D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4“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心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小雪后书事陆龟蒙【注】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更拟结茅临水次
4、,偶因行药到村前。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注】陆龟蒙,字鲁望,号甫里先生,出身苏州官僚世家。本诗大致写于作者归隐甫里期间。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点明了时令气候,写小雪时节,江南的寒色如约而至,一点都没有偏差。B回忆虽好却适逢别离,麦陇虽整但独缺雉眠,从中隐隐透露出世事不尽如人意的感伤。C尾联邻翁察觉到诗人对小麦收成的忧虑,劝解他不要担心天气,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D全诗即事生情,情寓事中,通过看似平淡的叙述,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声。6作者本是诗人,却因行药来到村前。试比较本诗颈联和杜甫旅夜书怀颈联情感表达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立春
5、日感怀于谦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注: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五辛:指五种辛味的菜;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叶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扣“立春日”有感而发,春天到来,白发新添,诗人感慨时光匆匆飞逝,年华易老。B颔联紧承首联,但情感更为强烈,且超越了个人之叹,为明朝河山边关的安危担忧。C颈联诗人丹心一片,只想报效祖国,但一想尊亲便双泪直流,暗含对朝廷的丝丝不满。D全诗和
6、曹操的短歌行一样通俗易懂,自叙心事,都能充分地表达对人生的感慨。8本诗看似“激烈”,其实略显低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宋】李之仪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释】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9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
7、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寄托着强烈的悲愤。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10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即事陆游渭水岐山不出兵,欲携琴剑锦官城。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雅闻崏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注】此诗作于
8、乾道八年(1172年)作者由南郑(当时的抗金前线)赴成都任安抚司参议官途中。扪虱:晋代王猛隐居华山,桓温入关,王猛身穿破旧短衣前去求见,一面纵论天下大事,一面扪虱,旁若无人。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寇,周人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竭尽千金家财,三年技成,而无所用。苏轼流放海南,其子苏过曾做芋羹侍父。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事”即就眼前之境、之景作诗,从体裁上看,这首属于七言律诗。B“不出兵”三字点明入蜀原由,但作者仍能看透困厄通达,毁誉得失。C作者善用典故,“扪虱雄豪空自许”与“塞上长城空自许”异曲同工。D崏山下的山芋让作者联想到苏轼,此处欲借东坡的豪放旷达聊以自慰。12
9、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C2(1)前三句写了秋季特有的场景:“络纬”在夜里振翅做声,声如纺线小楼里凉风将雨点吹拂到人身边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道理:这些场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但城里人家,因为远离了自然生活,往往不能及时感知季节的变化。启示: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一叶知秋,能从小事物中感受大变化;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A.“即事”是就眼前的事物、情景做诗文;B.“暗指纺织女的夜愁”错。络纬,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句意为夜晚络纬的鸣声引起人们的愁思。D.选项对“黄金线”的理解以及城里人家对秋来
10、不敏感的原因表述不对。第三句的“黄金线”指的是堤岸上的杨柳枝叶变黄,因为杨柳枝叶形如丝绦,树叶变黄,远远望去就像黄金线一般。“城里人家”因为平日的生活远离自然,很难及时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而且,人们熙来攘往,奔走红尘,又有谁去顾及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呢?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标题即可看出这是诗人在西边田埂上,看着秋天特有场景写就的诗歌。诗歌一、二、三句选取了秋季特有的几个场景:纺织娘这种小虫在夜里振翅作声,声如纺线,“织夜愁”一词用得绝妙,一来点明了夏秋时节的纺织娘,二来暗指出“夜愁”如同织物一般纵横交错;“酸风”是指“刺人的凉风”,水边的小楼里,刺人
11、的凉风将秋天的雨点吹拂到人身边,让人感觉到秋季特有的寒意;堤岸上的杨柳已经枝老叶黄了。第四句才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城镇里的人家因为远离自然生活,而不能迅速地感觉到季节的变迁。诗中的意象如纺织娘、凉风、雨、变黄的柳叶,都带有典型的秋季特征。而第四句中的道理,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遇之事。诗人将这个小小的道理融入诗歌,在诗歌开头便已有逻辑潜流暗伏其中。启示。现在生活在城镇里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往往是看到日历,才知道今天是霜降或者是立冬。从中得到的启示可以从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要从微小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大的变化;或者像作者这样要善于观察生活,归纳思考。3C4诗人感觉自己如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