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C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将选官权收归中央2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明代“功名层级”扩展,三甲进士之下增加了举人、监生和生员等功名,凡具有授官资格的功名都有明确的当选官职或授官范围。这一举措(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推动了教育普及
2、C导致了冗官问题 D增加了财政负担3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收入。据此可知( )A唐代御史未起到对地方官吏的巨大威慑作用B唐代的台谏合一制度导致地方官吏日益腐败C唐代对于地方官吏的监察制度依然存在漏洞D白居易的记载不符合唐代地方官吏收入实际4在宋代州试时,试纸由官府盖印当场发给,发现夹带作弊的当场遣出。现任官员和不属本籍的寓居士人,不得参加州试,而由转运使主持另行考试。州试后要将报名人数、落选人数以及上解举子姓名、答题文卷一律报送礼部贡院,以供查核。这些措施( )A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B反映了科举制日趋规范化C杜绝了科场舞弊的发生
3、D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5西汉政权刚一建立,刘邦便立即恢复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并启用“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的张苍为计相。张苍以列侯的身份居于相府,主持全国的上计工作。由此可知,张苍当时主要负责( )A协助宰相,制约君主专制B审核各地计簿,考核官员政绩C抑制王侯,加强中央集权D贯彻秦制汉承,完善监察体系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6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 )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 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7唐代官员
4、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这表明唐代( )A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B官员管理制度严格C看重官员执政能力 D官员升迁需要资历8北宋初年,中央政府增设考课院负责州县官员的考核,对地方官考核的重点为劝课农桑、户口增益、翦除盗贼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地方官的升迁、平调或是抑黜。由此可知宋初(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增强B推动经济发展是官吏考核的重点C官员考核制度发生重大变革D地方官员的治绩受限于考核制度9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获任用。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
5、科举,只要及第即得出仕。相较于唐代而言,宋代选官制度( )A政治人才选拔更有效 B流程运作程序更科学C在公平性方面更完善 D官员考核标准更严密10明代的八股文最初只是科举考试中比较优秀的经义文章,这些文章被广大的士子争相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用于考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八股模式。明代八股文的流行与发展( )A.使科举考试更加僵化 B反映了士子求学的艰难C有利于选拔实用人才 D决定官员政务处理水平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治国有成,与其发展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制度关联匪浅,而察举制即为其大端,韵脉及于后世,至今犹有余音。与帝王公卿由上而下征辟士人不同,察举
6、之途是自下而上地推选人才,由人主择贤用能。此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施行。入汉之后,建制趋密,功效益彰,蔚为大观。察举制在汉代之流变,是一个渐趋繁密、日形完备、终成方轨、为一代所遵的制度化过程。作为较为完备的选官制度,察举并非孤立而行,而是多与考试相辅相用以求得人才。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考试。考试的内容依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以经学、章奏为主。考试方式则有对策和射策,前者为命题作答,后者即抽签考试。考问主体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摘编自张毅汉代察举制的启示材料二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诏令将选官的权力
7、收归中央政府。开皇十五年(595年),正式废除了行世三百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始建进士科”。唐高祖时期又规定士子自行荐举和朝廷考试。直到武则天、唐玄宗统治时期,随着一般地主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关陇贵族和功臣贵戚集团的没落,广泛地从一般地主、士人中选拔有才能之士担任各项官职的条件才趋于成熟。自开元初,举行制举时不断诏令自举,科举逐步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摘编自赵晨曦察举制中科举制的萌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察举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12
8、史载,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从秦到汉( )A地方监察官位高权重 B监察的对象发生改变C对地方管控逐渐减弱 D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13东汉时,司隶校尉常常劾奏三公等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官秩是比二千石,论官级低于中二千石的九卿。司隶校尉在朝廷中与公卿们相处的时候,有明确的规定:“司隶校尉诣台廷议,处九卿上,朝贺处九卿下,陪卿上。初除,谒大将军、三公,通谒持板揖。公议、朝贺无敬。”这一规定旨在( )A限制三公九卿特权 B提高司隶校尉地位C规范朝廷廷议礼仪 D加强对官员的监督14下表为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管理的规定。它反映了这三个
9、时期( )时期概况西周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朝秦律中规定了考课原则“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唐朝唐玄宗时制定监察法规六察法,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A.细化考察标准,凸显以德为先B选拔官员唯德取人,任人唯贤C儒家伦理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D重视官员道德品行,知刑懂法15有学者指出,通过科举制,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28911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