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材解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的第3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其中第一子目为重点内容。本课史实较多但是内容清晰:从秦开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基本尊定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中国封建时代由此开始,并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课内容中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他王朝有着奠基性意义。最终秦因为暴政等多方面原因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2、,之后楚汉战争由刘邦争夺最高全国统治权胜利,两汉继之而起。本课以“李斯”作为线索讲述秦朝的兴衰。李斯是秦国统一的追随者,秦朝制度设计的参与者,是秦衰落的见证者。他的一生与秦朝紧密相连,从人物中了解历史,为教学提供有益线索。【教学目标】:1.能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和资料中蕴含的信息,认识战后后期统一的趋势以及秦统一六国所具备的优势所在。2.能通过历史资料、教师讲述认识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由来以及具体内容。3.能通过分析秦巩固统一措施产生的影响,强化对祖国的认同感。4.能通过分析史料以及课本内容,归纳总结秦灭亡的原因。【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
3、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在思维上已经逐渐由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秦朝的建立过程、建立内容、时间以及秦二世而亡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仍需要串联基础知识线索。【教学重难点】:重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难点:秦速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是一个纷争乱世,又同时孕育着全方位的变革,而最后斗争中留下的“战国七雄”都想拔得头筹,一统天下。在这难得一遇的大争之世里,
4、一群被后世称为游士的人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寻求在君前陈以形势利害的机会,一旦他们得到重用,便被尊为客卿。而今天我们的课程,就将沿着一位成功者的视角,重历最后的胜利国秦国并吞战国,一统天下的壮阔历程。这个人是谁?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猜一猜。生:李斯。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设计意图:通过李斯人物经历,营造历史学习情境,串联本课内容。二、新课讲授:(一)弃楚入秦过渡:李斯最开始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官,史记中记载他师从荀子,学成之后,想要建功立业,但是认为楚王不能成大事,六国都很弱,于是计划到秦国实现抱负。当时的游士只能以自身对局势的权衡为依据,做出
5、选择。于他们而言,选择哪个国家,就同时意味着选择了成功或是失败。问题1:李斯为什么会选择秦国?秦国有哪些独特的优势?(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上,秦国与他国竞争统治中国时得到地理之便。它的东方为山川所阻塞,秦人可以开关迎敌,对方却无法来去自由地出入秦境。物质基础上,秦拥有两个大农业区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再加上巴、蜀出铜铁木材,西北戎狄地区出牛马,资源丰足,能够支持连年不断的战争。材料: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6、,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招贤令(2)秦国的富强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从秦穆公到秦王政,统治者都对秦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独到的认识。在秦孝公时,他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王嬴政本人也有杰出的政治才能,秦王政出生在赵国,当时生存的压力、世态炎凉及窘迫的生活环境,给他早期性格的形成打下深刻的烙印。秦王政性格极端自负自尊,刚愎自用以及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与极重的猜忌心。(3)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
7、盛。商鞅变法无论是在富国强兵还是在中央集权方面,都最为彻底。因此,秦国当之无愧地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宰。过渡:入秦后的李斯先是成为了吕不韦的舍人,也因此李斯有了与秦王接触的机会。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李斯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引起了秦王的注意呢?我们来看李斯说了什么:“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问题2:结合上节课内容以及书本P14,说一说李斯为何认为“此万世之一时也” ?当时的社会处于怎样的情况?(1)上节课我们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繁荣,各国间自然需要贸易往来。各地物产不同,居民也因货物交换,经济生活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割离了。但各国间货币
8、不一,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这种情况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2)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极度渴望和平,渴望统一。早在孟子的时代,他就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甚至墨子中也有类似涉及“天下”政治命题,以及荀子“一天下,才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可见,“大一统”思想成为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统一已经成为了人心所向。 总结:李斯提出天下一统的主张正合秦王嬴政的心意,“秦王乃拜斯为长史”。秦国占
9、据有利地理位置,又有贤明的君主,成为了对各国人才都极具吸引力的国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秦统一六国势不可挡!但就在李斯入秦后不久,发生了一个插曲郑国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地图,从李斯选择秦国,分析秦国与其他六国相比的自身优势,找出秦统一的主观原因;从李斯给秦王嬴政的进言中分析战国末期的社会状况,找出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二)统一进程师:李斯到秦国不久,秦国就揭发出了郑国间谍案。韩国派遣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进攻韩国。不久,秦国发现了郑国的阴谋,下令驱逐所有其余诸侯国的人。李斯也在驱逐之列,面对仕途的危机,李斯写下了后来著名的谏逐客书
10、,其中列举了历代秦王利用客卿,富国强兵,威名远震的史实,来说明逐客之非,促使秦王政改变了这个错误的决定。(1)兼并六国重用客卿,唯才是举是秦得以强大的重要原因。例如秦昭王时的客卿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先把秦国进攻的重点放在近旁的韩赵,同时稳住楚国和魏国,对较远的齐燕则暂置不顾。这一策略为嬴政延续,并卓有成效。公元前221年,秦依据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兼并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但是,六国疆域之外的所谓蛮夷生活的地区仍然需要平定。(2)巩固疆域问题4:结合书本P16地图及P15的文字,总结秦朝建立之后进一步稳固疆土的军事行动有哪些?(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南征百
11、越,制西南夷设计意图:通过“郑国事件”引出外来人才对于秦国的重要性,举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的例子,自然过渡到秦灭六国的过程;通过地图以及书本文字说明,学生自主找出秦朝建立之后进一步稳固疆土的军事行动。(三)何以治国?过渡:通过P16的地图,我们可以发现,秦朝建立了疆域空前的统一王朝。这是秦国军事上的胜利,但如何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维持政局稳定,成为了摆在秦国君臣面前的新难题。早已成为秦王股肱之臣的李斯活跃在秦初的政坛之中,是秦王政最有力的拥护者和支持者。秦朝建立之初许多重大政治举措的出台都与李斯有关。(1)确立皇帝制师:嬴政统一了全国。他开始思考,要如何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功绩。首先就要
12、从称谓上入手。而李斯等大臣提议的泰皇称号依旧取法于古。旧有的名号无法贴近他开天辟地,破旧立新的成就。问题5:根据以下材料,思考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生: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三公九卿制过渡:“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虽然体现了皇权至上,但是天下之事那么多,不能单单靠皇帝一个人处理,这时就需要组成一个官僚集团协助皇帝。秦朝是怎样设计中央官制?这就要从三公九卿制说起了。师: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管行政,帮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检查百官。三公之下还有九卿,隶属于丞相。李斯在秦朝建立之初便位列九卿之一的廷尉,是负责京城防务的最高长官。(3)地方:郡
13、县制。过渡:在秦初出台的众多政治体制之中,郡县制的制定最为曲折。虽然郡县制早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已经普遍推行,但因为这一制度从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谁也无法判断它是否适合全国性的管理。与之相对的是,分封制有着悠久的制度传统。周曾在东方分封,并且实现了几个世纪的长久统治。于是当时的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展开了讨论。问题6:你支持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什么?师:相比于王绾等人的委婉建议,李斯十分尖锐地指出周代分封制对社会长久稳定的潜在破坏。而这一点,也是古今学者用来解释秦最后决定推行郡县制的缘由。因为相比分封制,郡县制在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各郡县的主要官员皆由中央任免与考核,地方政府在政治、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28919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