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思维导图与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思维导图与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思维导图与单元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知识整合】【综合训练】1.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2.统治者很早就用法律治国。据左传记载,有夏之禹刑、商之汤刑、周之九刑。吕思勉指出:“西周以前,刑法率取秘密主义。至春秋时,则郑铸刑书,晋作刑鼎,渐开公布刑法之端了。”法律内容由秘密而公开化,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德治与法治之争终结B.地主阶级专政最终确立C.国家治理方式的进步D.治国理政崇
2、尚严刑峻法3.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规定:“凡是命书(诏令)及紧急文件,都要立即递送;非紧急要件也要在当日送出,不得积压,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些规定( )A.开创了行政管理新模式B.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效能4.汉代官员审理案件时,除了依据客观犯罪的事实,还着重考察行为者的动机是否与儒家道德相符合,如不符合,必须严惩;如符合,虽犯法也可以从轻论处。这种做法( )A.确立了儒学统治地位B.强化了司法审判秩序C.杜绝了以往严刑酷法D.增强了法律伦理色彩5.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
3、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6.1952年11月至1953年2月,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发出了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指示,号召人民群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宣传婚姻法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运动。于是,各种青年会、家长会、媳妇会、妇女会等相继召开,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婚姻自由等思想。这一运动( )A.旨在实现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B.快速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延续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劳动力7.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
4、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8.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从理论上看,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如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在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等。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西方政治制度趋同B.宪政体制已臻于完善C.民权得以充分实现D.法律夯实了民主基础9.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时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
5、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A.维护公民权利B.坚持权力制衡C.遵循法律程序D.保护私有财产10.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D.法庭只按照契约来宣判11.断例(经国家机关认可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判例分类汇编)的产生与判例法的完备和发展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特色。下列有关中西方判例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清朝
6、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B.中国判例法有利于实现司法公平C.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D.英国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创立先例12.新教伦理在有关尘世活动的最重要问题上给资本主义精神以强大伦理支持,使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活动获得了社会合法性。有人说,“新教伦理是现代经济人摇篮旁的守护者”。由此可知,宗教改革本质上是( )A.罗马教会的自我革新B.资产阶级的思想革命C.倡导人的发现和解放D.反对和禁止宗教信仰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东汉】班固汉书材料二:如果说
7、在西汉以前教化的主要含义是教育和伦理概念,那么从西汉时起,教化就获得了它政治的含义,也是它最本质的含义。正是为了吸取秦王朝的教训,为了治理好国家,巩固政权稳定统治,汉朝的儒学之士才提出教化的主张,并被统治者所接受。教化概念的提出,是与政治即治理国家不可分离的。摘编自曹影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材料三:(汉宣帝)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黄)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东汉】班固汉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初设置“三老”的标准及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8、述西汉是如何使教化获得政治含义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汉朝社会教化的历史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家族成员及邻里间的关系,而调整这种关系的规范人们多以“礼”称之。有学者认为,全面多样的礼就是中国最早的民事法。礼记记载:“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细微处)。使民日徙善而远罪(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不自知也。”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在别的国家,法律用以治罪,而在中国,其作用更大,用以褒奖善行。”摘编自马小红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法”智慧材料二:罗马帝国时代的法学家认为:“公法关乎罗马国家秩序,私
9、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从一开始,罗马法就打着鲜明的契约烙印。正是这种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基种隐性契约关系,而非国王对臣民的命令,才是公法私法区分的逻辑起点。公法所调整的行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而私法调整的行动,则依照当事人自身的意愿进行。它顺着自由的自生自发秩序在合作中扩展,这或许正是辉煌的罗马之秘诀所在。摘编自萧瀚罗马法权力边界观念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礼作为民事法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民事法相比,古代罗马私法具有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8岁以下的未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28929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