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选择题要点专题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选择题要点专题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选择题要点专题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 选择题要点专题(原卷+答案)押题角度1古代中国的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这些变化()A推动礼乐制度走向兴盛B反映韩非子的思想不断付诸实践C体现社会转型发展要求D表明先秦时期法治意识日趋淡薄2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规定“盗徙封(私自移动他人田界)将会被处以耐刑(强制剃除鬓毛胡须)”;又规定“盗采人桑叶,臧(赃)不盈一钱繇(徭)三旬”。这反映了秦代()A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法律制度的残酷性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加强对基层的控制3汉代律令
2、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不加肉刑,剃去头发)”“妻悍而夫殴笞之毋罪;妻殴夫,耐为隶妾”“下爵殴上爵,罚金四两,殴同列以下,罚金二两”。这些规定表明汉代()A政府关注弱势群体B儒家经义影响量刑C封建等级秩序加强D德主刑辅体系完备4大唐开元礼详尽而完备地记录了国家方方面面的典礼仪制,从而为统一王朝的礼典修撰建立了模式和典范,并成为后世王朝颁行礼典的圭臬。这部礼仪法典()A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B是礼法结合的典范C是儒学人士教化乡里的范本D分吉、宾、军、嘉、凶五礼5汉代以后,不管是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经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在日常的司法活动中,当遇到疑难案件或法律没有
3、规定的案情时,他们便会用自己的儒学知识对法律的适用作出解释。这反映()A.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B儒法并用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C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D法律执行具有随意性6两宋时期,司法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虽然分辨是非曲直,却不轻判输赢或论罪。为避免今后再生词讼,多采取折中的办法,以财产惩罚和补偿代替刑罚,做到情与法的内在统一与和谐。这类做法()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受到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C体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D说明理学主导统治者意志7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亲自编订大诰,收录了236个案例(判例),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载
4、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A有利于法律向社会基层普及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8大清律基本沿袭大明律,但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它是明代中期后依例司法的继续发展。有些狱讼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就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主要说明清代()A承袭明朝法律变动不大B立法司法实践水平较低C法律维护封建尊卑制度D弥补了法律治理不足押题角度2古代中国的教化9商周靠“礼”节民心,而“刑”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刑”主要针对异族,“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而后汉书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
5、也。”这反映出()A刑是维护礼的工具B礼与刑趋向结合C宗法制已逐渐瓦解D德主刑辅是传统10西周,周人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保民”。由此可知当时()A天命观不适应统治需要B出现了早期民本思想C道德是君主专制的根本D诞生了朴素民主意识11汉高祖时令五十岁以上有能力和号召力的老者为三老,可与官员共商政事;汉武帝时对高年赐王杖,并可享受许多特权,如买卖自由吏民不得随便殴辱等;东汉放宽老年的恤刑范围,加重对不孝罪的惩罚。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A适应尊崇儒术政策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C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6、 D提升社会道德水平12学者在敦煌文书中发现了一些离婚文书“放妻书”,这些文书都是双方自愿离异所立,内容大意都是“既然夫妻不和,必是前世冤家莫若分离,各自另觅佳偶”。文书最后还有对妻子再嫁的祝福:“愿妻娘子相离之后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A儒家伦理秩序被否定B婚俗深受游牧民族影响C家庭关系的开明包容D男女平等观被普遍认可13有学者在研究“仁”和“礼”的历史变迁轨迹时发现,从春秋至清朝,“仁”“礼”词频均经历了一次波峰和一次波谷,“仁”的最高点在隋唐,“礼”的最高点在魏晋,两者最低点均在元朝。这一研究可以用于说明()A魏晋时期儒学成为统治思想B唐朝
7、“以礼入法”削弱“礼”的地位C蒙古是少数民族中最野蛮的D门阀世族依靠“礼”维系等级制度14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百姓乡化,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这反映出汉代()A开创了德治礼教的治理方式B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15宋代注重乡村基层治理,强调通过修礼书、行乡约等教化民众以形成公序良俗。北宋中叶,陕西蓝田吕大钧兄弟开创并推广吕氏乡约。南宋时,朱熹编纂了增损吕氏乡约,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宋代制定“乡约”的主
8、要目的是()A建构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B将儒家思想推向乡里民间C控制基层以维护封建统治D通过道德教化来扬善惩恶16清代,民间关帝庙遍及天下,关羽的神职也越发多样,不仅身兼战神、保护神、武财神,还被供奉为降魔除妖神及全能神。正如清代经学家洪亮吉在天山客话中所说:“塞外虽二三家,必有关帝庙。”民间对关羽的崇拜()A凸显社会教化作用B表明儒佛道思想开始合流C彰显功利主义色彩D未能代表先进阶级的意愿17隋朝成书的颜氏家训,内容全面,涉及修身、治学、理家、处世等方面,当时同类书籍极少;宋代,家训自成系统且普及,“处己”和“治学”的内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到族规、家训之中。这一变化反映了()A家训巩固
9、理学的正统地位B活字印刷术促进家训书籍的普及化C家训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D教化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参考答案1C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荀寅铸刑鼎。”可知,由夏商西周时期的“临事制刑,不预设法”到春秋后期“锈刑书”“作竹刑”“铸刑鼎”,说明随着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势力不断壮大,法律由不预设的传统逐渐发展为固定的成文法,反映了春秋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非礼乐制度,排除A项;韩非子的思想不断付诸实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