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第一单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第一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第一单元.pdf(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单元概述量,单 元 妙 解 导 航本 单 元 以“触摸自然”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分别是 草原 丁香结 古诗词三首,略 读 课 文 是 花之歌。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丁香结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 怨 的“丁香结”。最 后 发 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古诗词三首由 宿建德
2、江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组成。其中,宿建德江通过刻画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个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略 读 课 文 花之歌从花的视角描写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景象。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表现了作者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习作”部分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从它的视角将变形后的经历、生活写下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3、。式)单 元 教 学 目 标1.掌握本单元重点生字、词语。2.能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和指定的课文段落。默 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6.习作时能发挥想象,记叙自己变形后的经历、生活,同时掌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的写作方法。7.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习使用排比句;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8.正确朗读并背诵 过故人庄,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g%浣 重 难 点、)重 占1.掌握本单
4、元重点生字、词语。2.能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体会表达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由此所想到的人、事或人生思考等。难点1.感受文中丰富的想象,领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2.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学习使用排比句;体会分号的用法;初步了解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拼写规则。、单 元 课 时 分 配 草原2课时 丁香结2课时 古诗词三首2课时 花之歌1课时习 作2课时语文园地2课 时1草 原;二 妙析教材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全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序,移步
5、换景,由景及人。先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接着描写了草原迎客场面和主客联欢的情形,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冬学情分析 w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比较容易。但对于没有亲自到过草原的孩子来说,草原既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W教学建议1.课前可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位置、自然风光和民族习俗。2.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概括课文描绘
6、的画面;再分别针对每一部分所描绘的画面,指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和想象,理解语言,感受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和习俗美,体 会“蒙汉情深”;再聚焦重点语段,让学生充分阅读、交流,领悟语言表达形式,并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写写自己与人惜别的经历。W教学目标TWy-【知识与技能】1.2.3.4.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 诵 第1自然段。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初步体会作者先写景象再写感受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蒙汉人民的
7、深情厚谊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公;重点难点重 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背诵第1 自然段。2.能说出从哪里体会到了“蒙汉情深”。难点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准备教师: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歌曲 天堂,关于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内蒙古草原的相关信息。冬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电: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时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背诵第1 自然段。3.了解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霆_ 重点难点重
8、 占正确读写生字词。难点I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展开想象,再现情景。2.了解作者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 学 过 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 天堂,入情入境。2.课前交流:同学们,刚刚你们听到的这首歌是一首讴歌内蒙古大草原的赞歌,那么,你们去过大草原吗?3.出示课题,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俗风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生字词):绿毯、陈列、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后、
9、微笑。指导书写:“毯、腐”是半包围结构,“微”是左中右结构。(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多音字):勾勒、蒙古包、好客、同行、似乎。指导读准多音字:勾勒(16)、蒙(m6ng)古包、好(hAo)客、同行(xing)、似(si)乎。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描绘的主要画面。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板书: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 客 联 欢 图 由 景 及人)三、品读第1 自然段,感 受“草原风光”I .自由朗读课文第1 自然段,圈画出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
10、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1)思考观察的顺序及描绘了哪些景物。找出本段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将景物按规律分类,从而发现由天空到地面的观察顺序。(2)想象画面,感受风光之美。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羊群奔跑的草原。(3)品词析句,感悟意境。文章一开始为什么说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联系刚才出示的图片及想象到的画面,理 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
11、流入云际”等词语所表达的意境。四、析读第1 自然段,初步感知表达方法1.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再读第1 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课件出示: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这境界”是指什么?(2)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大草原,感到非常新奇。(3)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何妙处?再读第1 自然段,
1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写景的部分和写感受的部分。尝试去掉写感受的部分,对比阅读,体会好处。(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使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五、指导背诵,交流小结I .回顾第1 自然段,并尝试借助描写顺序和具体的景物进行背诵。2.交流小结:本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1 自然段,通过学习,我们要注意以后在写景时,不仅要描写目之所看、耳之所听,更要学会融入自身的感受。模理板书草原草原风光图一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L由景及人 人/第二课时息课时目标I .揣摩优美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3.读懂课文
1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团结民族的教育。的,重点难点重占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难点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试背第1 自然段。2.导入: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再读课文第2 4 自然段,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I .自由朗读课文第2 4 自然段,找一找草原人民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
14、蒙古包。”这段话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喜迎远客)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A.“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很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B.“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草原人民?(一是因为草原人民穿着各色的衣裳,二是比俞草原人民的热情。)C.“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并行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热闹的场面,热情的草原人民。)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读这段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通过
15、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反复朗读这两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4)“这时候,鄂温克族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理 解“会心”的意思,知 道“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的含义。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 4 自然段。三、品读课文第5 自然段,感受草原的深情激越的赛马、香醇的奶酒、除亮的民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
16、下,主客要分别了。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逐字逐句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分别呢?所以尽管夕阳已经西落,大家仍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3.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四、回顾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感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进行朗读,读出各自的
17、感悟。2.讨论: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民,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单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再读抒情的句子)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草原美景的喜爱,对蒙汉之间深情厚谊的赞美。)3.师 小 结: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但草原的人民更是可爱,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短短的一次访问,不但增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更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写下来.2.阅 读 艾 平 的 聆听草原。,栋理板书景物美-碧千里一田目 L执情迎接草原一 一嬴情相见一蒙汉情深何忍别L 人 情 美 盛 情
18、款待天涯碧草话斜阳一尽情联欢1-深情话别看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的阅读理解,而不是强行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充分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2 丁香结V妙析教材春.J 丁香结 写的是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
19、怨的“丁香结”。最后得出了生命需要“结”,否则人生就太平淡无味的感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V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人生经历尚不丰富,因此,对文章中“丁香结”引发的人生思考体会不深,容易脱离文本和生活实际。,工教学建议本文意蕴丰富、深刻,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研读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找到描写丁香花花形、花色的句子,朗读体会,想象画面。学习第二部分时,可以借助课文和“阅读链接”的诗句体会古人寄托于“丁香结”上的意义,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0、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赋予丁香结的情感。品味、积累文章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_ _ _ _ _ _ _ _ _重点难点重占I.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2.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难点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_ _ _ _ _ _1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查阅
21、作者相关资料r 预习课文。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时重点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3.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丁香花的特点。耕重点、难点重 占1.掌握本课时重点生字、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丁香花的特点。置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 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介绍作者。二、
22、初读课文,自学字词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字词:缀 幽 雅 伏 案 笨 拙 单 薄 模 糊 花 蕾 衣 襟 恍 然 愁 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认读,教师相机正音。)(2)学写生字.师指导书写“幽、薄”。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3)理解词语。三、初 探“丁香”,整体感知1.从题目入手,关 注“丁香结”。(1)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把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2)关 注“丁香结”出现的位置。(多集
23、中在文中后三自然段)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1)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2)引导学生划分课文结构层次。(课文的第1 3 自然段写的是丁香花,即赏花,第46 自然段写的是丁香结,即悟花。)四、学 习“赏花”,感受丁香花的特点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并发挥想象,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出示丁香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作者在这里把丁香花写成了什么?你喜欢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或者词语?学生交流感受。A.“星星”写出
24、丁香花小巧、繁密、色泽明亮的特点。B.“探、窥”赋予丁香花人的情态,写出了丁香花的活泼、灵动。(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发挥想象,“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积雪”指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指盛开的白色丁香花,从“雪色”“香气直透毫端”可以看出来。)王安石的哪两句诗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4)“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25、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朗读句子,想象画面,说说作者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从局部到整体。)丁香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呢?(窗外的丁香,增益了作者的文思,更引起了作者驰骋千里的想象)2.总 结课文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描写丁香花的部分,摘抄优美语句。.栋理板书丁香结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颜色:紫色、白色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第二课时翳 漂 时 g 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第一单元 2021 2022 学年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部编版 教案 第一 单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