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树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3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 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
2、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
3、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暧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 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 编 自 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 懂“二十四节气”)材料二:公 元 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战国后期的 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
4、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西汉武帝时期的 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 1645年 清 朝 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 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 天文年历为准。(摘 编 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
5、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摘 编 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一句含有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
6、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C.三千多年前的殷朝时期,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 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D.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因为它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B.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 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
7、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第 2 页,共 22页C.战国后期的 吕氏春秋已经出现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的名称,而这八个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D.“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来的,它在指导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张 爱 国 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
8、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纵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一一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
9、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喑淡一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 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
10、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
11、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龊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一一”我一声惨叫一一我的耳朵本己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我哇哇大哭。我姐也
12、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
13、“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 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第4页,共22页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 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 写“我”像泥瞰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
14、心理。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D.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虽着墨不多,却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6.本文中间写“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 小题,共 26.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
15、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利里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辱而去之。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缪去职,赋 归去来。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尊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巴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迩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
16、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温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哪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年率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胸号靖节先生。(选自萧统 陶渊明传)(注)舆,y ii,抬;篮舆:轿子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
17、,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D.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日/应束带见之/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
18、/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 粟 里(地名)邀请他。D.郡 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尝 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
19、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12.结合文章,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第6页,共22页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 小题,共 9.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3.下 列 对 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
20、中展示春的活力。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婉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14.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默写(本大题共1 小题,共 10.0分)15.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在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两句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2)杜 甫 在 登高中 以“,”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前,也蕴含着与衰弱的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3)李 煜 在 虞美人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达
21、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的感慨的句子是:“,(4)归 园 田 居(其 一)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两句是:“,。”(5)许多有志之士往往借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表达自己不愿去侍奉权贵的态度。五、作 文(本大题共1 小题,共 60.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常常有人感言: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飘渺。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幸福。只要用敏锐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让我们用心捡拾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我们一路成长!请 以“
22、捡拾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章要尽量有波澜,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六、其 他(本大题共4 小题,共 1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书写符号、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激光照排系统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汉字走上了数字化道路,也标志着世界上非表音语言也可以写入电脑,而且具有拼音文字()的优势。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是最薄的版本。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
23、直是训练学生汉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不仅形式对仗工整,对汉字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内容(),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民俗、名胜等方面。例如:“子夜钟声传春讯,。”这副对联不仅上下联词语对应,结构一致,也写出新年到来的祝福和()的美景。传承对联文化,既有利于提升我们对汉字的理解力,也能增强我们对文化的自信力。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来源不可比拟丰富多彩春意阑珊B.来源望尘莫及丰富多彩春意盎然C.起源望尘莫及包罗万象春意阑珊D.起源不可比拟包罗万象春意盎然第8页,共22页1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
24、计显示,在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是最薄的版本。B.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C.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是最薄的版本。D.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 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1 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A.鼠年鹊语报福音B.春牛耕地谷香飘C.玉鼠探头迎新春D.东风劲吹暖家乡2 0.根据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日“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
25、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在 乡土中国第 二 章 文字下乡中乡下人被 称 作“愚”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答案和解析13.【答案】C、A、【解析】(1)C.“我国古人的甲骨文就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错,原文 为“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 四方风,“四方风”反映了“分至”和四季的变化,并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江苏省 徐州 市树 高级中学 期中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