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pdf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征战沙场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人仕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 凉州词 少年行 关山月 从军行等。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
2、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内容范围: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写景诗。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分析重点:景物特征。基本主题:a.归隐田园,钟情于山水;b.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之情:c.厌弃黑暗官场,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一、边塞类1、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重点梳理】(1)作者简介王 维(约701-约7 6 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
3、名诗人、绘画大师。苏轼说他的作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后人称其为“诗佛”。737年,王维奉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将士,该诗即记述了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2)炼字“孤”说明是一缕烽烟,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衬托了大漠的空旷和纯净;“直”写大漠无风,孤烟之高,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写出了烽烟直上云霄的气势;“长”写出了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渺无尽头的情状;“圆”写落日的形状,衬托出大漠的苍茫。“直”“圆”这两个字准确而又生动,烘托出大漠雄奇壮丽的景象。(3)意象:“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4)情 感:诗人由孤寂的心境和漂泊的无奈(前四旬),到变得达观(后
4、四句),也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赘美。全 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赘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5)修辞方法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 人 以“蓬”,“雁”自比,说 自 己 像 随 风 而 去 的 蓬 草 一 样 出 临“汉 塞”,像 振 翅 北 飞 的“归雁”一 样 进 入“胡 天 既 言 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6)表现手法 衬 托。“单车欲问边”以“单”字写化单影只,“属国过居延”写辽远的边疆,以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的心境。情景交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枯蓬和大雁自比,将景物
5、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既是写景又是写入,随风漂泊的蓬草、孤独的归雁传达出漂泊无依的身世浮沉之感。用 典。“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借 用“燕然勒石”的典故,交代出使的结果,暗示前线战事取得了胜利。【阅读训练】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寒,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诗歌颈联因其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 王 国 维 费 为“千古壮观”,请结合具体内容,任选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2)请从意象选用的角度,概 括 王 维“证蓬出汉塞”与 文 天 样“身世浮沉雨打萍”在表情达意上的共同点。解 析:(1)示例一:颈联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
6、、长河、落日,营造了一种雄浑旷远、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巧妙运用大、孤、直、长、圆等词,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真 可 谓 是“千古奇观”。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对仗工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突出了边境的荒凉。同时侧面烘托了成边将士艰苦生活。凸显将士们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精神。(2)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征 蓬”指随风飘荡的蓬草,王 维 借“征蓬”的意象来自喻,写出了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文天祥则借用水中浮萍的意象来比喻自己坎坷的身世漂泊无定。2、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
7、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重点梳理】(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 县(今 江 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代表作有 岳阳楼记 苏幕遮 范文正公集。(2)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 延安,抗击西夏,范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
8、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 他 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5 4 岁时在西北军中感怀之作!(北宋以来第一位具有军事家视野的词人)(3)炼字“异”字统领下文景物,突出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渲染了边境寒冷、空旷的特点。“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吃紧、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4)意象:“角“羌管”是军中乐器,常见于战争或边塞题材的诗歌中。(5)情感:这首词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6)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上片写塞外秋天的风光,突出一个“异”字,
9、景中含情;下片因景生情,情中有景,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对比。“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长烟落日”表现了边塞的空旷,与“孤城”的大门紧闭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边地的荒凉与寂寥。“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表现了将士们乡愁之深。用典。A、“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北方的雁在秋季飞到南方避寒,飞到衡阳的回雁峰停止,“衡阳回雁”的典故烘托了边塞的寒冷荒凉。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表现了作者和征夫们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阅
10、读训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4号军白发征夫泪。(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解析:(1)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2)这首边寒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
11、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 封燕然山铭 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 燕 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
12、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 与“孤 城 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 悠的笛声 和 满 地 的 秋 霜 渲 染 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 者 选 取“大漠”“孤
13、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重点梳理】(1)作家作品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寒,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
14、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 者 岑 参(715770),江 陵(今 湖 北 荆 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2)炼字:“卷”“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即”字写冬天来得格外早,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忽如”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写出了惊喜好奇的神情。“掣 本义是拉、扯,在这里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3)情感:诗人用歌行体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雪中送别友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因朋友回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4)修辞方法: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写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夸张: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磅礴的气势,勾画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B、“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用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的意象,象征了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5)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全诗四次写雪景,分别是送别之前、钱别之时、临别时刻、送别之后(开头广袤自然中的雪、室内珠帘罗幕间的雪、辕门红旗上的雪、有马蹄印的雪地),四次描写巧妙转换时空,虽
16、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化景为情,以景写情,处处含情,用画面展现了别情。动静结合。“风掣红旗冻不翻”从视觉角度写红旗与飞雪的色彩,动静结合。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烘托。“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二句把视线从室外拉到室内,“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侧面烘托大雪寒威,极写边塞苦寒,角度新颖。【阅读训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忽如一夜春风来,散入珠帘湿罗幕,将军角弓不得控,瀚海阑干百丈冰,中军置酒饮归客,纷纷暮雪下辕门,胡天八月即飞雪。千树万树梨花开。狐裘不
17、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愁云惨淡万里凝。胡琴琵琶与羌笛。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本诗以 雪 为线索,雪 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 树 万 树 梨 花 开 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3)说 瀚海阑千百文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4)诗中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 想感情?这两句与 李 白 的“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 表 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 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18、。(限40字)解 析:(1)八月飞雪苦赛图军管饯别奇寒图东门惜别惆怅图别后雪地思乡图(2)“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整句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4)思想感情: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相同之处:二者都写
19、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画面: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二、爱国征战类1、木 兰 诗(乐府诗集)唧(ji)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
20、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重点解析】(1)作品简介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木兰诗 和 孔雀东南飞 并
21、称 为“乐府双璧”。(2)炼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通过“旦”“暮”两个时间名词来体现时间的推进,介绍了木兰从离家到黄河边以及从黄河边至黑山头,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形容军情紧急以及行军速度之快。“火伴皆惊忙”的“惊”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伙伴得知木兰性别后的惊讶表情和心情,也体现了伙伴对木兰身为女性却如此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的敬佩之情。(3)情感:“木兰决定替父从军”表现木兰因父亲被征兵的事情而忧思保重。“木兰建功辞官”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一心只求还乡,表达了她对故乡和父母的眷恋之情。全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
22、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品质。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坚强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4)修辞方法:互文: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衬托出木兰忙碌地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诗中。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夸张:“万里赴成机,关山度若飞。”表达了征途之遥。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元照铁衣”写边寒夜景,衬托出战场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对偶和夺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形容木兰战功赫赫,所得赏赐非常之多,从侧面突出了她的
23、英勇善战。比 喻,“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给予了讴歌和赞美。(5)表现手法:比 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 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渲 染。“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铺叙和渲染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烘托了家中的欢快喜庆(欢乐)的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衬 托。“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运 用
24、衬 托(侧 面 描 写)的 手 法,通过描写伙伴的惊诧和赘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6)表达方式:主要采用了叙述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7)语言特点:重 章 叠 句(复 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驯鸣啾啾。”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和夸张的修辞方法,使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也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阅读训练】木兰诗唧(jT)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
25、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葬,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方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类 2021 中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备考 方案 古代 诗歌 阅读 边塞 征战 山水 田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