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1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t X 1刖 B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 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 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 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H章和10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
2、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建
3、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1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际高建业有限公司新疆绿色使者空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普来福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昆山台佳机电有限公司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安徽省宁国安泽电工有限公司 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天正工程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 西门子楼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欧文斯科
4、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联合迅杰科技有限公司 妥思空调设备(苏州)有限公司2目录1总则.12术语.33室内空气计算参数.54室外设计计算参数.11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114.2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155供暖.175.1 一般规定.175.2 热负荷.205.3 散热器供暖.235.4 热水辐射供暖.265.5 电加热供暖.305.6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335.7 户式燃气炉供暖.355.8 热空气幕.35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355.10 热水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与室温调控.406通风.446.1 一般规定.446.2 自然通风.476.3 机械通风.506.4 复合通风.
5、596.5 设备选择与布置.616.6 风管设计.657空气调节.697.1 一般规定.697.2 空调负荷计算.737.3 空气调节系统.787.4 气流组织.907.5 空气处理.988空气调节冷热源.1078.1 一般规定.1078.2 电动压缩式机组.1118.3 热泵.1148.4 澳化锂吸收式机组.1198.5 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1218.6 冷却水系统.1328.7 蓄冷、蓄热.13718.8 区域供冷.1408.9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1428.10 制冷机房.1438.11 锅炉房、热力站.1459监测与控制.1509.1 一般规定.1509.2 传感器和执行器.1539
6、.3 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559.4 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569.5 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569.6 空气调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测与控制.16010消声与隔振.16310.1 一般规定.16310.2 消声与隔声.16410.3 隔振.16611 绝热与防腐.16911.1 绝热设计.16911.2 防腐设计.170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简化方法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温度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附录H 空调负荷简化方法
7、计算系数表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凝结水管防凝露厚度21总贝!J1.0.1为了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条文说明】1.0.1规范宗旨。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是基本建设领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工作条件、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暖通空调系 统在建筑物运行过程中持续消耗能源,如何通过合理选择系统与优化设计使其能耗降低,对 实现我国建筑节能目标和推动绿色建筑发
8、展作用巨大.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工业建 筑可参照执行。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 计。【条文说明】102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医疗卫 生建筑、交通邮电建筑、文娱集会建筑和其他公共建筑等。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 筑,其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均应符合本规范各相关规定。在工业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中,建筑的室外计算气象参数、室内设计参数、太阳辐 射照度、冷热负荷计算、管道及风管计算、冷热源选择、空调系统设计、监测与控制、消声 与隔振
9、、保温与防腐等相关内容,工业建筑可参照执行本规范相关规定。本规范不适用于有特殊用途、特殊净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洁净厂房以及临时性建筑 物的设计,是针对设计标准、装备水平以及某些特殊要求、特殊作法或特殊防护而言的,并 不意味着本规范的全部内容都不适用于这些建筑物的设计,一些通用性的条文,应参照执行。有特殊要求的设计,应执行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1.0.3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有可 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条文说明】103规范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的选择要求。规范从节能、环保、安全、卫生等方面结合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出现的新技术
10、、新设备、新材料与设计、科研新成果,对有关设计标准、技术要求、设计方法以及其他政策性较强的 技术问题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1.0.4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中,应预留设备、管道及配件所必须的安装、操 作和维修的空间,或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设置运 输通道和起吊设施。1.0.5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需 要,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条文说明】105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设备和管道布置要求。为了防止和减缓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由于地震或土壤下沉而造成的 破坏和损失,除应
11、在建筑结构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外,布置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的 设备和管道时,还应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分别采取防震或其他有效的防护 1措施。1.0.6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及验收的要求。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有特殊 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条文说明】106同施工验收规范衔接。为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要求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的施工图内容应与国家现行的建筑 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34)等保持一致。有特殊要求及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在施 工图文件中必须有详尽说明,以利施工、监理
12、工作的顺利进行。1.0.7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 准、规范的规定。【条文说明】107同其他标准规范衔接。本规范为专业性的全国通用规范。根据国家主管部门有关编制和修订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的统一规定,为了精简规范内容,凡引用或参照其他全国通用的设计标准规范的内容,除必 要的以外,本规范不再另设条文。本条强调在设计中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执行与设计内容 相关的安全、环保、节能、卫生等方面的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等的规定。具体规范名 称不-列出。22术语2.0.1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predicted mea n votePMV指数是根据人体热
13、平衡的基本方程式以及心理生理学主观热感觉的等级为出发 点,考虑了人体热舒适感的诸多有关因素的全面评价指标。PMV指数表明群体对于(+3-3)七个等级热感觉投票的平均指数。2.0.2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predicted percenta ge of dissa tisfiedPPD指数为预计处于热环境中的群体对于热环境不满意的投票平均值。PPD指数可预 计群体中感觉过暖或过凉“根据七级热感觉投票表示热(+3),温暖(+2),凉(-2),或冷(-3)”的人的百分数。2.0.3 毛细管网辐射供暖slim ra dia nt hea ting一种新型热水辐射供暖模式,其加热管细小,加工成
14、网状,可敷设于地面、顶棚或墙面。2.0.4 热量结算点 hea t settlement site供热方和用热方之间通过热量表计量的热量值直接进行贸易结算的位置。2.0.5 置换通风 displa cement ventila tion借助空气热浮力作用的机械通风方式。空气以低风速、小温差的状态送入活动区下部,在送风及室内热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热浊空气提升至顶部排出。2.0.6 复合通风系统 integra ted ventila tion system在一天的不同时刻或一年的不同季节,在满足热舒适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交替或联 合运行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通风系统。2.0.7 空气
15、调节区 a ir-conditioned zone简称空调区。保持空气参数在给定范围之内的区域。2.0.8 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va ria ble refrigera nt volume split a ir conditioning system一台室外空气源制冷或热泵机组配置多台室内机,通过改变制冷剂流量适应各房间负荷 变化的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2.0.9 蓄冷一释冷周期 period of cha rge a nd discha rge蓄冷空调系统经一个蓄冷一释冷循环所运行的时间。2.0.10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 I)a ir diffusion performa nce ind
16、ex舒适性空调中用来评价人的舒适性的指标,系指活动区测点总数中符合要求测点所占的 百分比。2.0.11 热泵 hea t pump利用逆向热力循环产生热能的装置。2.0.12空气源热泵 a ir-source hea t pump以空气为低位热源的热泵。通常有空气/空气热泵、空气/水热泵等形式。2.0.13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ea 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 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 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2.
17、0.14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wa ter-loop hea t pump a ir conditioning system3水/空气热泵的一种应用方式。通过水环路将众多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成一个以回收 建筑物余热为主要特征的空调系统。2.0.15 区域供冷系统 district cooling system在一个建筑群设置集中的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各座建筑 提供空调冷量的系统。2.0.16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cold a ir distribution system送风温度低于常规数值的全空气空调系统。2.0.17 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zoning two-pipe
18、wa ter system按建筑物的负荷特性将空调水路分为冷水和冷热水合用的两个两管制系统。需全年供冷 区域的末端设备只供应冷水,其余区域末端设备根据季节转换,供应冷水或热水。43室内空气计算参数3.0.1设计供暖时,民用建筑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主要房间应采用18-24;2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宜采用1622;3辅助建筑物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浴室 25 更衣室 25 c办公室、休息室 18食堂 18盥洗室、厕所 12【条文说明】301冬季室内计算温度。考虑到不同供暖地区居民生活习惯的不同,分别对寒冷、严寒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进行规定。
19、当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按照国 家现行有关专业标准、规范执行。1根据国内外有关卫生部门的研究结果,当人体衣着适宜、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 态时,室内温度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C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本着提高 生活质量,满足室温可调的要求,并按照国家现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要 求,把民用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温度范围定在1824C.从实际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供暖建筑中人员都会采用自调节手段向房间加湿,整个供暖 季房间相对湿度在1555%范围波动。冬季的热舒适(-1SP MVS+1)温度范围为:1828.4C。从节能原则出发,满足舒适 的条件下尽量考虑
20、节能,因此选择偏冷(T0P MV0O)的环境,对应P MV=0时的温度上限 为24,所以冬季供暖设计温度范围为1824。从设计单位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 建筑供暖设计温度选择为1820。2考虑到夏热冬冷地区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其室内计算温度低于寒冷和严 寒地区。第一,夏热冬冷地区考虑供暖的房间相比不供暖的房间温度提高幅度比较大,室内热环 境有了很大改善;第二,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相比,本地区相对湿度较高;第三,由于本 地区不是所有建筑物都供暖,因此,在供暖以后,当地居民还是习惯在室内穿着棉衣,服装 热阻相比严寒和寒冷地区较大。因此,综合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居民生活习惯,通过 计算
21、与P MV对应的舒适度,得出夏热冬冷地区主要房间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宜采用 16 22。3.0.2设置供暖的民用建筑,冬季室内活动区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0.3m/s。【条文说明】3.0.2供暖建筑物冬季室内风速。本条对冬季室内最大允许风速的规定,主要是针对设置热风供暖的建筑而言的,目的是 为了防止人体产生直接吹风感,影响舒适性。3.0.3民用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按以下规定采用:1民用建筑长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表303的规定:5表3.0.3长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参数热舒适度等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m/s)冬季I级22 2430 600.2n级18 21600.2
22、夏季I级24 2640 700.2511级27 282民用建筑短期逗留区域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可在长期逗留区域参数基础上适当放 低要求。夏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提高2C,冬季空调室内计算温度 宜在长期逗留区域基础上降低2。【条文说明】3.0.3民用建筑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考虑到民用建筑中存在人员长期逗留区域和短期逗留区域,因此分别给出相应的室内计 算参数。1考虑不同功能房间对室内热舒适的要求不同,分级给出室内计算参数。热舒适度等级 由业主在确定建筑方案时选择。热舒适等级划分详见本规范第305条。将热舒适划分为两个等级(I级和II级),其中I级热舒适水平较高,II级较低;等
23、级 划分的依据为P MV指标,I级对应的P MV范围为-0.5SP MVS+0.5,II级对应的P MV为-lP MV-0.5 和 0.5P MVSL其中考虑到建筑节能的限制,要求冬季室内环境在满足舒适的条件下偏冷,夏季在满足 舒适的条件下偏热,所以具体建筑等级划分如下:表1不同热舒适度等级所对应的PMV值热舒适度等级冬季夏季I级-0.5P MV00P MV0.5II级-lP MV-0.50.5P MVl根据我国在2000年制定了 GB/T18049-200(中等热环境中P MV和P P D指数的测定及 热舒适条件的规定),相对湿度应该设定在30%70%之间。根据国外专家的实验,在冬季当 相对
24、湿度超过60%时,会引起人体的热不舒适。另外从节能的角度考虑,在冬季室内设计 相对湿度越大,能耗越高,在冬季,相对湿度每提高10%,能耗约增加6%,因此不宜采用 较高的相对湿度。另外,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冬季空调建筑的室内设计湿度几乎都低于60%,还有部分建筑不考虑冬季湿度。因此,规定冬季空调室内设计湿度不宜大于60%。在此基 础上,由于I级对舒适要求较高,综合考虑温湿度的关系,取相对湿度的范围为30%60%。因此,对于I级建筑,当室内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P MV值在-0.50之间时,经过热 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2224C,同理对于H级,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 得舒适温度的
25、范围为1821。对于空调夏季情况,相对湿度在30%70%之间时,对应的满足热舒适的温度范围是 2228。本着节能的原则,夏季应在满足舒适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偏热的环境。由此确定 夏季室内设计参数为:温度2428,相对湿度40%70%。在此基础之上,对于I级,当室内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P MV值在00.5之间时,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 适温度的范围为2426,同理对于H级,经过热舒适区的计算,所得舒适温度的范围为62728。对于风速,参照国际通用标准ISO7730和ASHRAE55,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一般 生活水平,取室内由于吹风感而造成的不满意度DR为不大于20%,根据相关文献的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 供暖 通风 空气调节 设计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