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pdf(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隋唐五代文学教案(64课时)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 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小说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 的认识,提高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盛唐诗人群体、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代表作品;古 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第一讲绪论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统一的大帝国,在前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出现了文学大繁荣。国力强大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唐代政治较开明。科举制代替门阀制,改变了上层 文人的成分。以诗赋取士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文禁较松,文人思想解放。中唐后出 现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
2、三大痼疾。对文学也有多种影响。唐代文学可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 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 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占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文人创作 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李、杜、韩、柳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其总趋势是由六 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一、唐诗唐诗创
3、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唐代文学的特色:诗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需主编,高等教育.1999主要教材:中国文学史(二),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2005教材:2等。4、流派纷呈。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适、岑参之悲壮,李顽、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3、风格多样。明高榇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
4、层。诗薮外编卷2、诗歌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范文澜:”唐朝文人几乎无人唐诗补编收诗5000首。多(近二万首,据遢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今人陈尚君辑全1、诗人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诗近五万首,是唐以前诗歌总和还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思格调来说,北朝文
5、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诗星璀璨,诗风万端,诗歌题材高度丰富闲阔。就表现领域“终唐一代,几乎找不到一个文学沉寂的时期。”(208209页)有唐一代,乃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以诗取士。”(闻一多全集第六卷,第120页,湖北人民.1993。)闻一多认诗(宗教、癖狂)。诗才的最大限度之发展。”“诗化的人格与选举制度的会合一一闻一多先生认为:“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政治与文学)。诗的教育,教育即学诗学性格。化了的。”(闻一多论古典文学,第82页。)唐人思维的诗美取向和唐代文化的
6、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唐人的生活是诗的生活,他们的诗是生活唐。“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 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都具备,直到五四新诗出现。关于唐诗体一、种类:高棣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往体(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今体(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 排、七排。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
7、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 仄、对仗。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整、俪、叶、韵。崔颍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作诗 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文以气为主”,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 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7、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从唐高祖李渊代隋(618),至哀帝李桃被逼让位朱金忠(907),共换了二十一 个皇帝,历时289年。附唐诗分期研究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四分法的建立有一 个过程: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 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四分法:(1)
8、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 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2)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认为:“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 分明别是一副言语。”“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已落第二 义矣”;“晚唐之诗”,则并无师承。他将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这些都为后来人划分发展阶段提供了借鉴。(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3 4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O八分法:
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基本上是将四分法再一分为波)。高峰期(气象高华)、扭变期(激荡回旋)、繁盛期(众派争流)、衰微期(艳俗余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承袭期(六朝余绪)、自立期(唐音初起)、907)探索期(宪宗元年至大和年间,即806836);深化期(文宗开成至唐末,即836一代宗永泰年间,即717766);徘徊期(代宗大历至永贞元年,即766805);到高宗显庆年);变革期(高宗龙朔一开元初,即662-716);鼎盛期(开元天宝六分法:梁超然唐诗分期论纲(陕西人民.):1、沿袭期(618-660,(温、李);5、唐诗颓废期。(李白及开元诗人);3、写实文学诞生期(杜甫、白居易);4
10、、唯美文学发达期影印的民国丛书第三辑):1、齐梁古典作风期(初唐);2、浪漫文学隆盛期五分法:苏雪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992年辑入上海书店3、衰变期:新乐府、怨刺诗、咏史诗。2、鼎盛期:主题正大,以气使才。主要形式有功业诗、边塞诗、山水诗等;1、准备期:宫体诗、风骨诗、非古非律诗;三分法:郭扬唐诗学引论(广西人民.)前和以后的诗是不同的。”分水岭即安史之乱。陆侃如中国诗史亦取此法:”就唐诗而论,把世纪中年,是个分水岭,以二分法:胡适白话文学史。外异人等诗为旁流。”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唐、大历一贞元为中唐、元和及开成以后为晚唐。
11、且确认诗人的地位:“大略以初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太宗贞观一元宗开元初为初唐、开元天宝为盛分:”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4)最明确提出“四唐”说的是明代的高榇,其唐诗品汇中有明确的划二、词 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 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 煜与冯延巳。三、散文 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 行文体、
12、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钏所编传奇小说集。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 的确立和成熟。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 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 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
13、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 先河。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在 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推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 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 唐诗的平仄律;
14、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创造了既有程 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 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 5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唐选拔官吏不同于 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唐朝科举、政治、文 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 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
15、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 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 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 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 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 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参阅:程千帆唐
16、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 科举与文学)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农业,实 行均阳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手工业,丝绸和陶 瓷都是中国的代表。中国贸易,“丝绸之路”。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 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洛阳,为东都。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 网。“一骑红尘妃子笑。”“仓縻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 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
17、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 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 人的商业意识增强。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 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 化。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 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6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
18、现了王通、孔颍达 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 传后叙等。(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 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 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 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 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4、宗
19、教与文学: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袄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儒、释、道三教 兼重的。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儒一一理想政治。(1)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 必读书。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一 拨乱反正。(2)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国教”。释强调苦 行,以求来世。(3)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陕西扶风县法 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
20、”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 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 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 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 的热烈想象力。参阅: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 国文学。5、军事与文学: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 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 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王维访边,产生了 大量边
21、塞诗。7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 门第和出身的人。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 主张。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1)漫 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 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朝会。(5)贬谪。如 沈宋,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思考题:1、整理唐代文学兴盛的外部和内部原因。2、重点掌握唐诗的概貌特点。3、复习新体诗格律常识。8籍.198515、中
22、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14、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历年)13、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197912、唐代文学编年史傅璇琮主编辽海.199811、唐代文学史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199510、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上海古籍.19869、中国文学史纲要褚斌杰北京大学.19958、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19987、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20006、中国文学史袁行露主编高等教育.19995、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19964、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19793、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上海古籍.19822、
2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人民文学.19571、白话文学史胡适东方.1996参考书目:第二讲隋代文学与初唐诗坛第一节 隋代文学概貌(581-618)1、特点:过渡性。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似秦朝,“秦 无文。”)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2、作家:北朝入隋的有: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南朝入隋的有:虞世基。隋炀帝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隋最著名的诗人是薛道衡(播州)。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昔 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唐刘隋唐嘉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
24、其右。司隶薛道衡 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精读作品篇目:薛道衡昔昔盐卢思道从军行阅读作品篇目:薛道衡人日思归无名氏送别 第三节 宫廷诗苑(魏征、上官仪、杜审言及沈、宋)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 心地位。表现在: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即使“初唐四杰”、陈 9版,339页)等一一他们是继承齐、梁而加以改造的”。(中国诗史,百花文艺.1999年“王绩、陈子昂等他们是反对齐、梁的风尚的,“四杰及沈侄期、宋之问陆侃如、冯沅君认为:初唐诗坛的诗人至少在三百人。主要分为不同的两群:所面临的课题。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
25、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魏征隋书文学传序(P219)隋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第二节初唐诗坛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其三,宫 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宫廷诗: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 德、写景咏物为主。辞藻华美,讲求对仗。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宫体 诗: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有人把初唐宫 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隋唐 五代 文学 教案 64 课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