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530.1-2023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安徽省).pdf





《DB34∕T 4530.1-2023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安徽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T 4530.1-2023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安徽省).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03.120.01 CCS A 00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530.12023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 1 部分:培育指南 Cultivation of high-end brand enterprises in automobile and parts industryPart 1:Guidelines for cultivation 2023-07-31 发布 2023-08-31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4/T 4530.12023 I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2、品牌战略.1 战略制定.1 4.1 品牌定位.2 4.2 品牌设计.2 4.3 战略部署与沟通.2 4.4 5 品牌培育实现.3 资源保障.3 5.1 质量技术基础.4 5.2 质量管理.6 5.3 创新.7 5.4 可持续发展能力.8 5.5 6 品牌推广.8 品牌文化.8 6.1 品牌传播.9 6.2 品牌国际化.9 6.3 7 品牌维护.10 品牌保护.10 7.1 品牌更新.10 7.2 品牌延伸.11 7.3 诚信与社会责任.11 7.4 8 绩效评价与改进.12 绩效评价.12 8.1 改进.12 8.2 参考文献.13 DB34/T 4530.1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
3、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 DB34/T 4530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的第 1 部分。DB34/T 4530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 1 部分:培育指南;第 2 部分:评价规范。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发展处、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蔚来控股有限公司、霍山汇能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安徽康明斯动力有限公司、埃泰克汽车电子(芜湖)有限公司。
4、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倩、李纯、张岩、曹静、龚治国、程跃志、李军、许绪华、姜华伟、汪洋、李婷婷、舒方玲、朱婷婷、徐娟、凌梦雅。DB34/T 4530.12023 III 引言 关于开展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市监质20213 号)提出,根据不同行业发展特点,适时研制各个细分行业高端品牌培育评价标准,规范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在质量管理、科技研发、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高“皖美品牌示范企业”标准体系对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目前,已发布了 DB34/T 3456.1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DB34/T 3456.2制造业
5、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2部分:评价规范和DB34/T 4063.1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DB34/T 4063.2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2部分:评价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标准,旨在健全“皖美品牌示范企业”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品牌培育创建活动的引领作用,推动我省汽车产业产品(服务)质量、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以质量品牌升级为我省“三地一区”建设筑势赋能。本文件由两个部分构成。第 1 部分:培育指南。目的在于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企业提供高端品牌培育的通用指南,将品牌培育融入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提高品牌培育的有效性和效率。
6、第 2 部分:评价规范。目的在于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企业高端品牌培育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提供基本实施规范,同时为政府部门开展“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培育评价提供基本依据。DB34/T 4530.12023 1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 1 部分:培育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的指导和建议,给出了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企业品牌战略、品牌培育实现、品牌推广、品牌维护、绩效评价与改进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文件适用于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的培育。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
7、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730.1 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的术语和定义 第1部分:类型 GB/T 27925 商业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指南 GB/T 29185 品牌 术语 GB/T 29187 品牌评价 品牌价值评价要求 GB/T 32230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指南 GB/T 36000 社会责任指南 GB/T 36001 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 GB/T 39654 品牌评价 原则与基础 SB/T 10761 品牌管理专业人员技术条件 DB34/T 3456(所有部分)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DB34/T 4063.1
8、 服务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 3730.1、GB/T 29185、DB34/T 3456(所有部分)和 DB34/T 4063.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品牌战略 战略制定 4.1 4.1.1 建立品牌战略,包括短期及中长期目标,并确保目标与总体发展战略、品牌发展现状相适应,同时符合市场特征、当前和未来资源与能力需求及顾客的需求和期望。4.1.2 明确最高管理者及其领导作用,决策层作出开展品牌培育的决策,形成品牌培育的共识。4.1.3 进行品牌战略制定时,系统梳理自身发展现状,包括但不限于:经营情况,包括业务收入、利润水平、行业地位、技术、产
9、品质量、商业信誉等;品牌架构,包括在用品牌及其关系、主营业务、所属细分行业、市场分布、重点顾客群等;品牌历史沿革与发展方向;DB34/T 4530.12023 2 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标准,行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变化等;资源保障和核心能力,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技术储备等,并对当前和未来的资源与能力需求进行评价。4.1.4 建立、实施适当的程序,对品牌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估全过程进行规范,持续监测、定期分析与品牌培育相关的环境,确定是否需要评审和更新其品牌战略。品牌定位 4.2 4.2.1 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市场定位等因素,确定
10、每个品牌的品牌特征和品牌形象。4.2.2 在进行品牌定位时,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了解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分析和预测未来宏观与微观市场环境;依据顾客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并具有满足目标顾客群体需求的能力和潜力;识别、分析本品牌与竞争对手品牌的异同点,及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确定企业品牌与产品(服务)品牌、母品牌和子品牌之间的关系,明确品牌体系的改进需求;确定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应考虑产品和(增加)服务的差异性。4.2.3 根据不同市场间的差异及市场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品牌定位的调整与更新。品牌设计 4.3 4.3.1 根据品牌定位、品牌核心价值、顾客及其他相
11、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开展品牌设计。4.3.2 建立、实施适当的程序,对品牌设计的过程进行规范,强化顾客对品牌的认知和联想,确保输出高品质的产品,高质量的视觉,高价格的价值感知,塑造高端品牌形象。4.3.3 品牌设计元素包括品牌名称、标识、包装、色彩、宣传语等,设计完成的品牌元素应注册商标或以其他方式获得知识产权保护。4.3.4 品牌设计元素应体现品牌的有形特性和无形特性,包括但不限于:与组织相关的:组织特性、市场地位等;与顾客相关的:品牌个性、顾客价值等;与形象设计相关的:视觉形象、品牌标识、品牌历史等;与产品(服务)开发相关的:产品(服务)特性、产品(服务)功能、使用体验等;与采购和合作相关的:
12、原产地、产品(服务)接收标准等;与营销相关的:价格、销售方式、文化等;与交付相关的:包装、交付方式、交付周期、交付效率等;与售后支持相关的:服务方式、服务承诺、客户体验等。战略部署与沟通 4.4 4.4.1 部署 4.4.1.1 明确品牌培育目标完成的时间和相应的职责、权限。4.4.1.2 传达品牌培育目标,并在各部门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4.4.1.3 提供实施品牌战略所必需的资源。4.4.1.4 合理评估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并确定适当的应对措施。4.4.1.5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品牌培育目标所需开展的工作(活动)有效实施。4.4.2 沟通 DB34/T 4530
13、.12023 3 4.4.2.1 建立、实施适当的程序,开展品牌战略的内部和外部沟通。4.4.2.2 内部沟通包括纵向和横向沟通,并根据对象不同调整沟通内容、方式。4.4.2.3 外部沟通包括通过媒体宣传、产品发布会等方式将品牌理念、企业文化等信息向社会传播,并根据市场反馈获取的信息,策划开展新一轮的沟通。4.4.2.4 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反馈获得的信息,对沟通内容、方式、频次等适时调整。5 品牌培育实现 资源保障 5.1 5.1.1 总则 5.1.1.1 识别高端品牌培育所需要的内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自然资源、知识、信息和技术等。5.1.1.2 制定与品牌战略相适应的资源
14、管理(提供、分配、评价、优化、维护和保持等)制度和方法,确保资源有效保障和利用效率。5.1.2 人力资源 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到但不限于:确定品牌培育职能部门及其职责,指定品牌专员,其职责包括明确品牌定位、培育目标、品牌架构及实施策略,归集品牌元素,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培育品牌文化等,品牌专员需参加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培训;满足整车或零部件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汽车产业链上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有计划地引进、培养品牌运营管理人才,加大对复合型和外向型技术人才的引进;探索汽车行业委托共享、借用共享、购买共享、并购共享、项目共享和候鸟共享的人才管理共享机制,以满足企业在造型设计、车辆工程、软
15、件开发、数学算法、芯片设计与开发、自动化控制,自动驾驶、视觉感知等专业的人才缺口;针对品牌培育中技能型人才存在的短板,加大对汽车研发、汽车高级销售等短缺型人才和维修配件经理、二手车鉴定估价师、维修站服务经理等新型人才的培养;明确管理型人才尤其是品牌培育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其首要职责是协调各团队内和团队间的合作;加强品牌培育方面的培训交流和能力提升,形成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品牌培育人才队伍,品牌管理专业人员宜符合 SB/T 10761 的要求;采取激励引导、宣传动员、交流互动等措施,营造并保持全员参与品牌培育活动的内部环境;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平台,定制专属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需求
16、。5.1.3 财务资源 5.1.3.1 确定与高端品牌培育相关的财务资源需求,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自我积累等方式有效保障高端品牌培育所需的财务资源,注重使用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直接融资方式,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5.1.3.2 宜加大对产品创新、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产业生态、产业融合等方向的财务资源分配,重塑既有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增强品牌竞争力,包括但不限于:加大对新一代整车平台、高效动力总成、先进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智能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和质量攻关的财务资源投入;DB34/T 4530.12023 4 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重点新型产业的
17、财务资源投入;加大对实现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转型的财务资源投入;5.1.3.3 宜加大对品牌质量管理、品牌传播、品牌国际化、品牌保护、品牌更新、品牌延伸、品牌风险管理、品牌评价与改进等品牌管理相关财务资源投入。5.1.3.4 建立、实施适当的程序,监测和控制财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5.1.4 自然资源 5.1.4.1 承担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责任,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汽车循环经济,包括但不限于:完善废旧汽车拆解及绿色回收处理系统,充分挖掘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剩余价值;推动蓄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构建完善的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行业领先的综合利用处理能力,大力发展蓄
18、电池梯次利用、高效再生利用;加快推进老旧汽车淘汰报废,开展以旧换新、降价让利等优惠活动,推动置换购车。5.1.4.2 分析研究长短期获取、使用与高端品牌培育有关的自然资源的风险和机会。5.1.4.3 规划管理自然资源获取、储备、管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过程,维护供应链安全。5.1.4.4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自然资源的的高效利用,打造绿色产业链,包括但不限于:打造覆盖全汽车产业链的节能环保体系,实现废水再利用,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降低可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建立完善能源计量监控系统,通过能源消耗可视化,实现全设备、全员工低碳生产;可通过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尾气处理装置等关
19、键技术,推进动力总成优化升级,降低摩擦损失并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提升汽车节油效果。5.1.5 信息和知识资源 5.1.5.1 识别、建立和维护与高端品牌培育相关的知识库,具有获取高端品牌培育所需知识的内外部渠道,包括但不限于:充分利用既有 APP 以及企业官网、车友俱乐部、经销商管理平台等系统,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建立质量动态评价机制,畅通企业与用户的信息沟通,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研究能力,结合汽车消费者研究、感官评价等研究评价机制,提升用户主观体验;充分理解和吸收国际汽车组织和地区汽车协会对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的评定要求,加强对材料科学、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开发、产品验
20、证、工艺制程、产品检测等外部知识和技术的获取和消化吸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零部件企业根据汽车整车制造商的新需求和新要求,不断强化技术开发、工艺优化能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5.1.5.2 收集可靠、完整和有价值的数据资源,并将数据转化为高端品牌培育过程中评价、决策和改进活动所需的信息,借助数字资源,建立立体化的终端营销体验模式,形成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新零售模式的转变。质量技术基础 5.2 5.2.1 标准化 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做到但不限于以下几点:DB34/T 4530.12023 5 识别、采用和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相关的先进标准,通过宣贯、实施先进标准,改进提升产品质量,追求超越顾客
21、期望的产品质量水平;实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工作,通过制定标准、应用标准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互联互通的标识与标识解析服务,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全程可追溯,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整合资源、共享共用,为全产业链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创新成果向标准的转化,研制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尤其在能源能耗领域和碳排放领域,制定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标准,强化绿色技术标准引领、支撑双碳目标实现;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对新能源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汽车电子领域、汽车芯片领域等新兴领域标准研制提出有助于行业发展、符合实际生产的合理要求和意
22、见建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发展进步;建立与品牌定位相适应的企业标准体系,完善汽车安全领域、整车领域、零部件领域的标准体系,夯实产品质量提升基础;参与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专业委员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相关标准化机构、社会团体及行业开展的标准化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广应用国际先进标准,及时了解最新的全球统一汽车技术法规;设置标准总监岗位,宣传贯彻标准化方针、政策、法规,组织制定实施企业标准化战略规划,负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标准及标准体系的监督抽查及企业标准化文化的创建,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5.2.2 计量 5.2.2.
23、1 应根据检测实际工况采用合理的校准方法,同步创新检测设备的计量工作,接轨国际先进的计量标准和规范。5.2.2.2 加快对重要和通用的汽车零部件检测专用设备计量方法的研究,弥补汽车零部件检测专用设备系统校准、整体校准等相关计量校准规范的缺失。5.2.2.3 统筹与强化各层次汽车检测设备计量人才建设,建立专项的计量人才培养机制。5.2.2.4 对于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应在规定时间内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实行定点、定期的检定。5.2.2.5 在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对一般测量设备应定期或使用前自行或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校准。5.2.2.6 推行测量系统分析(MSA),
24、使设备具有溯源性,保证产品测量的一致性。5.2.3 检验检测 5.2.3.1 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设自有检测实验室,或与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单位合作,以满足监督抽查要求、3C、公告等强制性检验和出口认证要求。5.2.3.2 应提高质量在线检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提升产品性能与品质,保证生产和产品安全。5.2.3.3 自有实验室或第三方合作机构应对关键岗位人员,如外检员、内检员、底盘检测员、尾气检测员、质量监督员等检验检测人员进行能力确认并保存记录,实施监督。5.2.3.4 自有实验室或第三方合作机构宜配备与自身业务范围相关的汽车检测仪器设备,如发动机性能检测及诊断仪器设备、底盘及整
25、车检测与诊断设备、电气试验检测设备、电控系统检测及诊断设备、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动力电池检测设备、尾气检测设备等,满足日常的检测需求。注:发动机性能检测及诊断仪器设备有发动机台架试验设备、发动机功率测试设备、发动机转速表、汽缸压力表、DB34/T 4530.12023 6 汽缸漏气检测仪、发动机温度表等;底盘及整车检测与诊断设备有底盘测功试验台、汽车制动试验台、汽车侧滑试验台、电脑四轮定位仪等;电气试验检测设备有电气万能试验台、电池检测仪、前照灯检测仪、压力表、汽车用万用表、测试灯等;电控系统检测及诊断设备有发动机综合分析仪、解码器、汽车传感器检测、示波器、便携式发动机ECU测试仪等;电磁兼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T 4530.1-2023 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 第1部分:培育指南安徽省 DB34 4530.1 2023 汽车 零部件 行业 高端 品牌 企业 培育 部分 指南 安徽省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29868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