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十二章 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1《论语》十二章 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论语》十二章 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论语十二章 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 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B若火之始然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恕乎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在止于至善 C仁以为己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D知皆扩而充之矣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翻译: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使得百姓归于忠厚老实。 B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翻
2、译:平时的生活起居要端庄恭敬,办事情的时候严肃认真,对待他人要忠诚。 C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也就能不违背君子之道了吧。 D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翻译: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用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越多越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B克己复礼为仁 克:约束。 C文胜质则史 史:失实。 D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莫学夫诗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不可以已 C天下归仁焉_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D见不
3、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人而不仁,如礼何 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7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8许多成语源自论语,给人以丰富的教益。下列对相关成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三十岁时能够立身,有所成就。启示我们把握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论语为政)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令人领悟富有智慧的学习之道。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看见贤者,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启发我们不断修身向善,积极反思自我。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沂水春风:春风和煦、春日畅游的美好图景。鼓励大家珍惜春光,及时享乐。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
5、“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
6、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
7、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
8、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
9、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10、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11、。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
1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1论语十二章 作业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十二 作业 答案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