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六国论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2六国论检测卷 一、选择类 1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以地事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A/ B/ C/ D/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 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 B C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不赂者以赂者丧_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此言得之 _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对下列名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断。 C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始速祸焉_速:招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泰,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
3、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二: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
4、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5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病的一项是( ) A此四者/
5、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B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C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D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下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 B“山东”
6、,始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区域名,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速文中指迅速,与苏洵的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这样,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严谨周密。 B材料二结尾对六国的贪利忘义、不顾大局终取灭亡提出尖锐批评,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对强大秦国发动侵略战争表示了愤怒指责。 C苏轼认为六国之君对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轻,然而当时百姓无一人造反,是因为百姓中的俊杰多数成为宾客,各有
7、职分。 D苏轼写六国论的目的,意在提醒统治者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制定选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优秀杰出的人参与到对社会的治理中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8、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
9、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
10、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国,指的是战国时期韩、魏、楚、赵、燕五个诸侯国,后来相继被秦国所灭。 B嬴,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国姓,文中特指秦国。 C“爱其地”意思是爱惜自己的土地,“爱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D“因得以”意思是“于是能够,“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含义不同。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指出,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不知道联合他国,只与秦国交好,以致最后孤掌难鸣。 B苏洵说“弊在赂秦
11、,主要是说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辙指出,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四国可以通过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使秦国无所作为。 D苏辙认为,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并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最终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3)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阅读六国论(节
12、选),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13、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
14、为积威之所劫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杳不知其所之也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举匏尊以相属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赵尝五战于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15、。 C选文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选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1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17、,说赵王曰:“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敌国之强弱,内度其士卒之众寡、贤与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见于胸中矣,岂掩于众人之言,而以冥冥决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见破于秦,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悬,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
18、,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二) 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余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六国论 B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C见臣于秦 D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B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C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
19、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D臣闻/尧无三夫之分/舜无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无百人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卒/不过三千人/车不过三百/乘立为天子/诚得其道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祖父,先人祖辈、父辈。“先”是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如“先父是儿女称自己已过世的父亲;“先夫”是妻子称已死的丈夫。 B荆卿即荆轲。卿,古代对人的敬称;或君王称亲近的大臣为“卿,如“爱卿”;还可以表示夫妻或好友间非常亲昵的称呼。 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外交策略。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称“连横”;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称“合纵。
20、 D轩悬,悬钟磬奏乐时,只在东、北、西三面悬挂,阙开南面不悬。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是故横人日夜务以秦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北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
21、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 检测 答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