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然选择的证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1 自然选择的证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自然选择的证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自然选择的证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
2、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_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的故事出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
3、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二、语言表达 4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存在五处问题,请找出并修改。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
4、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全国各地的重大天气新闻。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自然选择的证明,完成各题。 5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物种会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自然选择只能按照缓慢而短小的步骤进行。 B生物种群会随着繁殖而扩大并超过其生存空间与食物供应的极限,引起个体间的竞争。 C资源稀缺会导致生存竞争,有利于生存的变异会被选择并被保存下来,而不利于生存的变异将会被淘汰。 D现今
5、存在的生物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 6根据文意,下面事例不能证明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A狼群中有各种变异的个体,在生存竞争中,只有最敏捷、最狡猾的狼能捕食到鹿而生存下来并传留后代。 B大洋中岛屿上的昆虫常表现出两种类型:大部分翅退化,少数翅特别发达。海洋上常有大风,翅强大的能顶风飞行,翅退化的不能起飞,它们都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弱翅的则灭绝。 C长颈鹿的祖先是矮的,因为要吃高的树叶,就拼命伸“长脖子,脖子长了,遗传给下一代;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也遗传给下一代。 D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是因为极地
6、风大,温度很低,短而圆的耳朵可以防止被风吹以及保温;非洲沙漠地带温度很高,又长又大的耳朵可以很好地散热,而且长而大的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度也要高很多。 7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各个观点之间有何必然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是如何走向卓越的呢? 与今天人们更加关心健康不同,用“7%的耕地能否养活22%的人口”,也就是粮食安全,是20世纪的中国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1994年,植物分子遗传学家李家洋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回
7、到了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回国后不久,他从拟南芥的研究转向了水稻的研究。提起这一转变,他说,这是为了和当时国家的需求相契合。随后同样回国到遗传所工作的储成才和傅向东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 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
8、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职业化的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傅向东说。 虽然与育种家合作,创制优质水稻品种,但储成才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宜片面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基础研究常常需要耐心,研究结果的产生需要积累。就拿他认为自己“最有用”的一项关于粳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来说,前前后后也经历不少时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研究组关于“稻瘟病的研究,从开始到成绩的取得也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 (摘编自邸利会中国水稻研究缘何引领世界,科技日报)
9、材料二 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 “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
10、全部优良基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摘编自常理设计水稻不再是梦,经济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 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
11、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
12、朝鲜、日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 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 显然,未来需要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 (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
13、化石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日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联合研究组顺利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获得国内外广泛赞誉,科学杂志对此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B“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的培育。 C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一个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 D中国科学家对基本可以代表全球水稻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水稻的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 9下列关于“中国水稻研
14、究走向卓越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面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一大批学者为了国家需求决心投入水稻研究,为我国水稻研究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B水稻具有基因组较小和容易转化等自身的一些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科学家群体扩大,壮大了水稻研究的力量。 C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机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 D我国的专家学者在基础研究领域很有科研耐心,强调基础研究,注重积累,花费时间较多,也不强调应用和产业化目标。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
15、,到主导国际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 B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的研究成果,使人们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认识,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 C中国科学院的考古学家们在浙江龙游荷花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多年的野生稻叶片和稻壳,有利于证明我国是水稻起源地和驯化地。 D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 11为什么中国要夺回对水稻命名的话语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2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内容各侧
16、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美,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自然选择。自然界的一切设计,就我们所知,并不是绝对完美无缺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朱光潜无言之美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宋戴复古寄兴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理解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结合社会现实和自身实践,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17、于7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C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
18、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重点,辨明情境;其次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解答语句补写题,需要联系前后文。 1第一空,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大。语境中说的是动物迁徙场面很盛大,两个词都适用。第二空,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文中说“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所以是“不是随遇而安”。第三空,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语境中说的是科学家努力探究,应选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选择的证明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自然选择 证明 同步 练习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