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HJ625-201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HJ625-201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HJ625-2011).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252011 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试行)Guideline for eco-environmental biosafety assessment of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lants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1-09-09发布 2012-01-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发 布 I目 次 前 言.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
2、和定义.1 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2 5 生态环境安全检测的背景资料.3 6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检测.4 7 基因漂移检测.6 8 生态适应性检测.8 9 靶标生物对抗虫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的安全性检测.9 10 检测报告.10 11 安全措施.10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实验室内筛选靶标生物抗性种群.11 II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履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评估和控制抗虫转基因植物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要求,规定了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基因漂移、生态适应性和靶标生物对抗虫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四项生态
3、环境安全检测的步骤和内容,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本标准附录 A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9 月 9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基因漂移、生态适应性、靶标生物对抗虫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的生态环境安全检测步骤、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通过表达抗虫蛋白而具有抗虫新性状的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
4、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应于本标准。GB/T 1519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NY1101-2006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导则 LY/T 1692-2007 转基因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安全性评价技术规程 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抗虫水稻(农业部 953号公告-8-2007)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抗虫玉米(农业部 953号公告-10-2007)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环境安全检测-抗虫棉花(农业部 953号公告-12-2007)3 术语和定义 3.1 抗虫转基因植物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ic plant 通过
5、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抗虫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且表达杀虫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品种(系)。3.2 亲本植物parental plant 接受并表达外源抗虫基因的植物品种(系)。3.3 转基因 transgene 也叫做外源基因或者异体基因,指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插入并整合到亲本植物基因组中的外源遗传物质,一般包括目的基因、载体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基因、标记基因或报告基因。目的基因指以修饰受体细胞遗传组成并表达其遗传效应为目的的基因,本标准中目的基因是指表达杀虫蛋白的基因。3.4 转基因蛋白质 transgene protein 目的基因在抗虫转基因植物中表达所产生的蛋白质。3.5 基因漂移 gene flow
6、 外源杀虫蛋白基因通过花粉从抗虫转基因植物向非转基因亲本植物或其野生近缘种自然转移的行为。3.6 异交率 outcrossing rate 抗虫转基因植物与其野生近缘种以及非转基因植物(品种)发生自然杂交的比率。3.7 靶标生物 target organisms 抗虫转基因植物中的转基因蛋白质所针对的目标生物。本标准中抗虫转基因植物的靶标生物系指有害昆虫,即靶标害虫。1 3.8 非靶标生物 non-target organisms 抗虫转基因植物中转基因蛋白质所针对的目标生物以外的其他生物。3.9 暴露 exposure 指抗虫转基因植物成分与非靶标生物接触或同时存在的情况。3.10 害虫抗性
7、种群 resistant pest population 在正常个体的致死剂量下能够存活并且正常延续后代的害虫种群。3.11 种群净增值率 net reproductive rate of population 又称种群数量趋势指数,指一定条件下某生物当代的种群数量与其上一代种群数量的比值。3.12 适合度 fitness 生物个体在生态环境中生存并将其基因型传递给后代的能力。3.13 生存竞争能力 survival competitiveness 植物在与群落中其他植物共同生长时所表现出的生态适合能力,包括种子发芽率、出苗率、生长势、叶数和株高、结实率、繁育系数等指标以及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
8、特性。3.14 杂草化潜力 weediness potential 植物在人工群落中的延续能力,包括落粒性、种子休眠性、自生苗、种子生存等特性。3.15 自生苗 volunteer 植物经子实在人工群落中自然繁殖生长出的幼苗。3.16 抗性基因频率 frequency of resistance alleles 抗性基因在害虫种群中出现的比例。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4.1 基本原则 4.1.1 预先防范原则 对于可能会产生生态环境危害的抗虫转基因植物,即使目前缺乏其产生生态环境危害的充分科学证据,也应该对该转基因植物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并预先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4.1.2 科学性原则
9、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必须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标准和规范,对采集到的试验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可验证的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解释。4.1.3 逐步评价原则 应根据“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商品化生产”五个阶段,在相应条件下逐步开展抗虫转基因植物的生态环境安全检测。4.1.4 个案评价原则 根据外源基因、受体植物、转基因操作方式、转基因植物、释放环境及用途等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逐个开展特定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研究和检测,通过全面综合考察得出准确的安全性检测结果。2 对于多年生抗虫转基因植物,一般应在其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
10、开展有关生态环境安全检测工作。4.2 工作程序 抗虫转基因植物主要产生 4 种不同的生态环境风险,应逐步对这 4 种不同的生态环境风险分别进行检测和评价(图 1),并适当考虑这些生态环境风险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基因漂移 生态适应性 1.非 靶标 生物的确定 2.封 闭条 件下 检 测对 特定 非 靶标 生物 种 群的 影响 3.开 放条 件下 检 测对 非靶 标 生物 群落的影响 1.确定基因漂移对象 2.获取基因漂移对象生殖性状相关信息 3.检测转基因植物与其野生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4.检测转基因植物与基因漂移对象物种间基因漂移的频率和距离 5.外
11、源转基因在基因漂移对象物种中的表达 6.基因漂移对象物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1.人工生态类型下的生态适应性检测 2.自然生态类型下的生态适应性检测 总结检测结果,出具检测报告 1.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靶标生物的抗虫性测定 2.靶标生物实验室种群对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性风险 3.靶标生物田间自然种群对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抗性基因频率监测 靶标生物对抗虫转基因植物产生抗性 抗虫转基因植物生态环境安全检测 图 1 抗虫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检测的工作程序 5 生态环境安全检测的背景资料 5.1 受体植物 3 5.1.1 分类地位,主要包括: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分类学地位;起源,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5.1.2
12、 生殖特性,主要包括:繁殖方式;育性;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杂交亲和性;生活史周期;在自然界中生存繁殖的能力。5.1.3 遗传稳定性,即在自然条件下与其他生物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有发生遗传变异而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资料。5.1.4 生态环境,包括:地理分布和自然生境;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生态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中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关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潜在危险程度。5.1.5 安全应用历史,主要包括:用途;在国内的应用情况,包括是否有长期安全应用的记录;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是否发生过不利影响的记录;如果对人及其他生物有毒,应说明毒性物质存在的
13、部位及其毒性机理;受体植物演变成有害植物(如杂草等)的可能性;如果是国内非通常种植的植物物种(或品系),应提供该植物物种(或品系)原产地的自然生境和有关其天然捕食者、寄生物、竞争物和共生物的资料。5.2 基因操作 5.2.1 转基因植物中引入或修饰的性状和特性。5.2.2 实际插入的序列,主要包括:插入序列的大小和结构,确定其特性的分析方法;目的基因的来源、表达产物及其生物学功能;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插入序列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是否整合到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或以非整合形式存在)及其确定方法;插入序列的拷贝数。5.2.3 目的基因与载体,主要包括:目的基因与载体构建的图谱
14、,载体的名称、来源、结构、特性和安全性,包括载体是否有致病性以及是否可能演变为有致病性。启动子和终止子的大小、功能及其供体生物的名称;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的大小、功能及其供体生物的名称;其他表达调控序列的名称及其来源(如人工合成或供体生物名称)。5.2.4 插入序列的表达,主要包括:插入序列及其表达产物的分析方法;在转基因植物不同生长时期,插入序列在根、茎、叶、花、果、种子等器官和组织中的表达量;表达的稳定性。5.3 抗虫转基因植物 5.3.1 外源抗虫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遗传稳定性。5.3.2 与亲本植物相比,抗虫转基因植物在生物学性状等方面发生的非预期变化。5.3.3 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靶标生
15、物的作用机制及靶标生物的生物学特征。5.3.4 鉴定和检测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技术方法,以及该技术方法的敏感性和可靠性。5.3.5 用途及其预定接收环境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等资料。5.3.6 国内外关于该抗虫转基因植物或者其他类似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方面的已有资料。6 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检测 6.1 检测步骤 4 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检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通过调查确定需要进行安全检测的非靶标生物;其次在封闭条件下检测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特定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然后在开放条件下检测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生物群落的影响。6.2 非靶标生物的确定 6.2.1 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等
16、多种手段,查清并分类列出可能受到抗虫转基因植物影响的非靶标生物。6.2.2 根据下列指标对可能受到影响的非靶标生物进行评估和筛选,通过资料分析和专家论证,确定需要进行环境安全检测的一种或者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非靶标生物:是否在转基因蛋白的作用范围之内;暴露于转基因蛋白中的几率;是否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在抗虫转基因植物生长地点及其周围环境中的出现频率和丰富度。6.2.3 需要进行环境安全检测的非靶标生物一般应涵盖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水生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土壤无脊椎动物、微生物等可能受到抗虫转基因植物影响的主要生物类群,尤其是中国的特有物种。6.2.4
17、如果需要检测的非靶标生物为珍稀濒危或者受保护的生物,或者因难以在实验条件下饲养、种群数量太少等原因而无法满足检测要求,可以用其他同类生物代替。6.3 在封闭条件下检测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特定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6.3.1 根据自然条件下非靶标生物受抗虫转基因植物影响的途径、方式、时间等因素,设计封闭条件(实验室或者温室)下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特定非靶标生物影响的实验,包括毒理学实验以及以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为对象的二级或三级营养学实验。6.3.2 实验系统设处理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且阴性对照组非靶标生物的死亡率不得超过 10。6.3.3 采用亲本植物或当地普通非转基因品种作为阴性对照,尽可能在
18、受试生物对转基因蛋白最敏感的生命阶段开展试验;直接使用抗虫转基因植物材料或者使用含有转基因蛋白的人工食物饲喂受试非靶标生物,并使暴露剂量高于该非靶标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最大预期暴露剂量;实验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低于该非靶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受到转基因植物影响的时间。6.3.4 测定的指标包括非靶标生物的生长发育指标(如死亡率、体重、生长期、酶活性)、繁殖指标(如生殖细胞和子代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重要的生态功能指标等。6.3.5 如果抗虫转基因植物对特定非靶标生物产生显著影响,应进一步检测产生此显著影响所需要的最小暴露剂量,明确此显著影响与抗虫转基因植物之间的相关性,并在开放条件下调查特定非靶标生物对抗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基因 植物 生态环境 安全 检测 试行 HJ625 201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