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HJ808-2016代替NEPA-RG11988).pdf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HJ808-2016代替NEPA-RG1198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HJ808-2016代替NEPA-RG11988).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家家环环境境保保护护标标准准HJ808-2016代替 NEPA-RG1,198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mat and contentof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6-06-24发布2016-10-01实施发布环环境境保保护护部部I目次前言.II1 适用范围
2、.12 术语和定义.13 工作阶段.14 规范性技术要求.2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5II前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结合核电发展的具体情况,规范核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核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本标准的附录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8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核电安全监管司提出。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本标准环
3、境保护部于 2016 年 06 月 24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16 年 10 月 0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核电厂建设项目选址阶段、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陆地固定式核电厂(大于 300MW 电功率)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核动力厂可参照执行。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流出物 effluents指实践中的源向环境中排放的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并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含有极少量放射性物质的气、液态流。2.2 环境保护设施 envir
4、onment protection facilities指为使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物质达到回收利用标准或排放要求所需的设备和装置,以及必要的流出物和环境监测设备。2.3 配套工程(设施)associated projects(facilities)指为建设项目主体工程配套建设的各种服务性设施,如进厂道路和应急道路、环境实验室和前沿站、大件码头、供电线路、水库等。2.4 辐射环境影响 radiation environment impact指核电厂释放的气、液态放射性物质,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和公众造成的辐射影响。2.5 非辐射环境影响 non-radiation env
5、ironment impact指核电厂对周围环境和公众造成的除辐射环境影响以外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和人口、热排放、非放射性有毒物质、冷却塔及热羽排放、噪声、电磁等方面的影响。3工作阶段2关于核电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核电厂营运单位应当在申请选址审批、建造许可证和首次装料批准书前,分别编制选址阶段、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4规范性技术要求4.1 环境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4.1.1影响因素在环境状况调查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核电厂施工建设期和运行期的特点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环境影响因素应从辐射、大气、水、声、土壤、生态、电磁等方面进行识别
6、。4.1.2评价指标根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结合工程特点,确定核电厂建设项目产生的气、液态流出物和固体废物的放射性特性以及其它污染物的污染因子,再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筛选环境要素的评价指标。4.2 评价标准4.2.1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给出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如核电厂运行状态下公众个人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气载流出物的年排放量控制值、液态流出物的年排放量控制值和排放浓度控制值、环境介质中的核素浓度控制值,以及核电厂事故工况下的公众辐射剂量控制值等。多堆厂址应考虑本期工程与已有工程之间的关系,说明全厂址的公众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及年排放量控制值。4.2.2非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给出地方环境保护
7、部门批复(或确认)的非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如受纳水体的水质标准(含温升)以及大气、声、电磁等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以及大气污染物、厂界噪声等的排放标准。4.3 评价范围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一般是指以主要的气载流出物排放点或反应堆中心位置点为3中心,半径为 80km 内的区域。非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按照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的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4.4 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技术先进、适用、有效的原则,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的可行性。4.5 评价技术要求4.5.1选址阶段选
8、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根据资料调研、实地调查或实验的手段,获得核电厂厂址所在区域和可能受影响区域的环境特征资料,特别是关于厂址地理位置、周围区域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与资源概况、水体利用与资源概况、气象、水文,以及地形地貌等环境资料,并根据参考核电厂(或原型堆)的数据资料,评估核电厂的潜在环境影响。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通过分析与厂址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相容性,判定所选厂址的适宜性,并对核电厂的工程设计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4.5.2建造阶段建造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的手段,获得核电厂
9、厂址所在区域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环境特征资料,并根据核电厂的设计资料、气载和液态流出物的设计排放量、放射性固体废物的设计产生量,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资料,评估核电厂的潜在环境影响。这个阶段评价的重点,是论证核电厂的工程设计能否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4.5.3运行阶段运行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根据实地调查和实验的手段,获得核电厂厂址所在区域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环境特征资料,并根据核电厂的最终设计,特别是关于环境保护设施(含应急设施)的性能,评估核电厂的潜在环境影响。阐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核电厂实际设计资料、环境保护设施的性能以及申请气、液态流出物排放量有关的内容。按
10、照监测技术规范,4制定完整详细的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核电厂运行前环境调查结果,重点是辐射环境本底(现状)的调查结果。这个阶段的评价重点,是实现气、液态流出物年排放量申请值的优化,检验核电厂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本标准的规范性附录 A 给出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的格式和内容5HJ8082016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第一章概述A.1.1 建设项目名称和建设性质说明核电厂的名称与营运单位,以及项目的建设性质。A.1.2 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厂址总体规划说明核电厂的堆型、功率,以及厂址总体规划的装机容量。说明项目建设模式以及各期工程
11、与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A.1.3 建设项目经费和环保设施投资在选址阶段,说明核电厂建设经费的筹措方式。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说明核电厂建设经费,环境保护设施经费以及占总经费比例,并列表给出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投资估算。A.1.4 建设目的从电力需求、环境效益和其它主要方面,描述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A.1.5 建设项目的进度在选址阶段,说明项目的建设进度计划。在建造阶段,说明项目的建设进度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进度计划。在运行阶段,说明项目的建设进度计划,以及环境保护设施完工时间计划。A.1.6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列出项目所在区域的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12、、水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列出环境影响评价所依据的国家和地方主要法规、技术标准和导则,以及相关技术专题论证和研究报告。列出核电厂营运单位为满足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要求,向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申请的各种许可文件和其它批准文件,以及协商讨论的情况和意向性文件。一般可不列出文件的全文,但应清楚明确地注明文件的出处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要结论性意见。6A.1.7 评价标准A.1.7.1 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给出运行状态下公众个人的年有效剂量约束值、气载流出物的年排放量控制值、液态流出物的年排放量控制值和排放浓度控制值、环境介质中的核素浓度控制值。在运行阶段,还应根据核电厂流出物排放量的优化结果,明确
13、流出物排放量的申请值。在选址阶段,给出选址假想事故的个人有效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接受准则;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给出设计基准事故的个人有效剂量接受准则。多堆厂址应考虑本期工程与已有工程之间的关系,说明全厂址的公众年有效剂量约束值及年排放总量控制值。A.1.7.2 非辐射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给出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批复(或确认)的非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如受纳水体的水质标准(含温升)以及大气、声、电磁等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以及大气污染物、厂界噪声等的排放标准。A.1.8 工程组成说明项目主体工程以及配套工程或设施的组成。对于获准已单独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配
14、套工程或设施,应列出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性意见和审批文件。A.1.9 环境保护措施介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并按照技术先进、适用、有效的原则,分析论证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可靠性,满足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的可行性。A.1.10 评价范围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指以主要的气载流出物排放点或反应堆中心位置点为中心,半径为80km 内的区域。非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按照有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的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A.1.11 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的落实情况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说明上一个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的落实情况。7第二章厂址与环境A
15、.2.1 厂址地理位置A.2.1.1 厂址位置描述核电厂厂址所在的地理位置(省、市、县、乡、村);给出本期工程各反应堆堆址的经纬度或工程坐标;给出厂址周围主要城镇的方位与距离。给出包含厂址半径 80km 范围的适当比例的平面图,图上应能清楚标示出核电厂位置、厂址周围主要城镇的位置。A.2.1.2 厂址边界、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描述核电厂场地规划与征地情况;说明本期工程征地面积与施工区面积;给出适当比例的厂区平面图,图上应清楚标示出核电厂地产边界或征地红线、本期工程厂址边界、非居住区边界,并说明各边界的大小及其确定依据。若非居住区延伸至水域时,还应对非居住区边界内的水域部分进行必要的说明。说明规
16、划限制区边界的大小及其确定依据。给出适当比例尺平面图,图上应清楚标示出规划限制区外边界、进厂道路和应急道路。对于厂区边界内的管辖权和非居住区的有效控制,在选址阶段,列出地方政府对征地、移民安置、非居住区边界等确认的意向性支持文件;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列出地方政府对征地、移民安置、非居住区边界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许可文件,文件中应明确厂区的管辖权。对于规划限制区的设置与有效管理,在选址阶段,列出省级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意向性支持文件;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列出省级地方政府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许可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划限制区的规划限制条款。A.2.2 人口分布与饮食习惯A.2.2.1 厂址半径 15
17、km 范围内的人口分布在选址阶段,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通过收集资料或实地走访调查获得;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得。说明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的人口分布详细情况,包括人口总数、陆域面积平均人口密度、自然村数量和最近自然村的位置与人口数量。在建造阶段,还应说明核电厂搬迁人口迁移进展情况;在运行阶段,还应说明核电厂搬迁人口安置位置所在的子区和安置人口数目等情况。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所有自然村的位置与人口数量。给出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适当比例平面图(图中应标示出 64 个子区:径向分别以 1、2、3、5km 为半径;辐向划分为 16 个方位),图上
18、应清楚标示出所有自然村的位置。说明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所涉及行政村的暂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包括暂住人口与流8动人口的统计口径、人口性质(经商、旅游、务工等)、暂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数量、主要活动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特点等,并结合当地发展规划,说明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人口机械增长的趋势与状况。明确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是否存在 1 万人以上的乡镇。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还应说明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与上一个阶段相比在人口总数、自然村数量、公共设施规模与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当地发展规划与规划限制区的有效管理状况,分析规划限制区范围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情况与趋势。说明厂址半径 10k
19、m 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疗养院、敬老院、监狱和企事业单位等公共设施的有关情况,包括这些设施的位置、规模和人口数量,并结合当地发展规划,说明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人口机械增长状况。明确厂址半径 10km 范围内是否存在 10 万人以上的城镇。说明厂址半径 15km 范围内的人口分布状况,包括人口总数、陆域面积平均人口密度,行政村数量、最近行政村与最大行政村位置及人口数量。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15km 范围内千人以上行政村位置与人口数量。给出厂址半径 15km 范围适当比例平面图(图中应标示出 48 个子区:径向分别以5、10、15km 为半径,辐向划分为 16 个方位),图上应清楚标示出千人以上行政村
20、的位置。说明厂址半径 15km 范围所涉及乡镇、街道的暂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包括暂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人口性质(经商、旅游、务工等)、暂住与流动人口的数量、主要活动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特点等,并应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说明该范围内可能存在的人口机械增长的趋势与状况。A.2.2.2 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的人口分布说明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人口分布状况,包括人口总数、陆域面积平均人口密度,10 万人以上城镇的数量及最近城镇和最大城镇的位置与人口数量。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 10 万人以上城镇位置与人口数量。给出厂址半径 80km 范围适当比例的平面图(图中应标示出
21、192 个子区:径向分别以 1、2、3、5、10、20、30、40、50、60、70、80km 为半径,辐向以罗盘方位为扇形区中心线,划分为 16 个方位),图上应清楚标示出 10 万人以上城镇的位置。说明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未来人口预测的基准年、人口预测模型与人口预测参数,并说明人口预测模型和人口预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与保守性。描述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本期工程首台机组运行第 1 年、首台机组寿期内每隔 10 年的预期人口总数,列表并图示给出上述范围内 192 个子区的预期人口分布情况。A.2.2.3 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性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
22、和生活习性,在选址阶段,通过收集资料或实地走访调查获得;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得。9说明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各年龄组的人口数和比例。说明并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各年龄组、不同职业居民、可能的关键居民组(应考虑到5km 范围外可能涉及到的关键居民组)的最大年消费量和人均年消费量,以及来自本子区和其它子区的份额。说明并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5km 范围内各年龄组、不同职业居民、可能关键人群组(应考虑到 5km范围外可能涉及到的关键人群组)的生活习性。说明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居民的年龄构成。说明并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城乡居民、各年龄组的最大年消费量和人
23、均年消费量,以及来自本子区和其它子区的份额(若城市和农村居民上述情况分别大致相同,则可给出他们各自的平均数据)。说明并列表给出厂址半径 80km 范围内城乡居民、各年龄组的生活习性。A.2.3 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A.2.3.1 土地和水体的利用描述厂址半径 10km 范围内土地利用和厂址半径 15km 范围内水体利用的现状及规划情况。对于濒临江、河的厂址,还应说明液态流出物排放口上游 10km 至下游 80km 范围内两侧沿岸水体利用的现状及规划情况。对于濒临湖泊或水库的厂址,还应说明湖泊或水库沿岸水体利用的现状及规划情况。土地利用应说明土地类型,包括耕地、湿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
24、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其它土地等。水体利用应说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利用情况。地表水应说明类型、水量、用途、分布以及水环境功能区划,地下水应说明类型、水量、用途、居民取水点的位置、饮水量及人数等。如果地表水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应说明取水口距厂址的距离及相对位置、饮用水量和居民数量。灌溉水应说明灌溉面积和水量、灌溉方式、灌溉作物的品种及产量等。说明厂址半径 10km 范围内陆域和厂址半径 15km 范围内水域的自然保护区、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以及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现状及规划情况。对于濒临江、河的厂址,还应说明液态流出物排放口上游 10km 至下游 80km
25、 范围内与受纳水体有关的水生态敏感区的现状及规划情况。对于濒临湖泊或水库的厂址,还应说明与湖泊或水库受纳水体有关的水生态敏感区的现状及规划情况。说明核电厂工程可能占用土地和水体的面积及类型。在建造阶段和运行阶段,还应说明评价范围内土地和水体利用现状与上一个阶段相比的变化情况,必要时分析变化原因。10A.2.3.2 陆生资源及生态概况说明厂址半径 10km 范围内的陆生资源及陆生生态现状,包括农牧业资源、林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情况,以及陆生生态系统状况等。农业生产状况应说明评价区域内粮食、油料、蔬菜(叶类、根茎类、果实类)、瓜果以及饲料作物的生长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要说明农产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 核电厂 环境 影响 报告书 格式 内容 HJ808 2016 代替 NEPA RG1 1988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30678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