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 学 设 计教学目标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通过对“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的学习,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掌握晚清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比较科举选官和学堂选官的不同,认识官制改革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通过评价科举制度的废除、选官制度改革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其历史作用,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学部、新政、学堂选官制度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2.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宫员选拔制度”的学习,了解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建立和发展变化的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过程的学习,理解文官
2、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角度正确分析中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关系,培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五权宪法、文官考试法草案、“甄别”、公务员任用法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3.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学习,了解新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通过对新中国干部制度特点的分析,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对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客观评价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培
3、养唯物史观素养。通过对千部干部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历史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知道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影响。难点:正确认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课前准备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出示材料:2018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和管理,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懂得,“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道理。【师】:晚清以降,面临“三
4、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何去何从?从民国到新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何以浴火重生?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课。【新课讲授】【师】:我们首先梳理一下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演进的历程。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一)科举制的变革1.背景:材料: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客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师】:结合材料及教材38页内容,思考为什么要变革科举制,当
5、时面临着怎样的时代背景?【生】:政治: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经济:洋务运动的开展;思想:西学的传播;制度:科举制度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师】: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时期阶段内容隋朝确立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唐朝完善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宋朝发展不问家世,进士科为主;实行别头、锁院、糊名、誊录、分卷等。体现公开公平的原则。元朝曲折时断时续;儒家经书为科举考试内容,答题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明朝僵化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八股取士逐渐僵化。清朝废除1905年清末废除2.表现: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折试帖楷法
6、试士改用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1901年,慈禧太后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1905年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师】:晚清在变革科举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生】:(1) 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
7、题;结果:变法失败,所有考试延续旧制。(2) 清末新政时期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出示材料:1904年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考进士),其试题如下。第一场:史论五篇。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
8、,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第三场:四书、五经。首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大学)【师】:变革的实质是什么?【生】:实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科举制度的废除,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其意义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的废藩。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二)选官制度的变革1.机构改革出示材料: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
9、、海防等事务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裁撤了东河河道总督缺和督抚并设共处一城的云南、湖北、广东巡抚缺。整顿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机关的胥吏差役。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师】:结合材料及教材,总结机构有那些改革?【生】:外务部: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机构: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传统六部建制)2.选官制度出示材料及图片: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
10、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两江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责令学务大臣制订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要旨是:今后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分两场,第一场在学务处,按学科门类考试,第二场在保和殿,以经史命题,“观其学识,以宗旨纯正,文笔明畅为合格”。考试分最优、优、中等三级,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等出身,再分配官职。晚清赴美留学生詹天佑【师】:结合材料及教材,总结选官制度有那些改革?【生】: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
11、设立。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出示材料: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留学书:“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1903,吴玉章:“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李达回忆1905年读书时:“十五岁我考入公费待遇的中学,接受新知识,知道所说的洋鬼子国家就是英美德法等国,也知道中国的贫穷落后是由于清廷的媚外。”邹容,革命军:“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吾请执卢梭诸大哲之宝幡,以招展于我神州上。嗟乎!嗟乎!革命!革命!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此其时也,
12、此其时也!”【师】:如何认识清末新政中改革学制、鼓励留学等措施?【生】:新式学校的创办、政府鼓励留学、青年学子救亡图存的主观意志,催生了晚清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出洋留学和学制改革后,大批知识分子转而走向清政府的对立面,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崩溃。过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什么样的呢?有没有新的发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出示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
13、,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中国向来铨选,最重资格,这本是美意,但是在君主专制国中,黜陟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更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因为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师】: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有对选拔官员有怎样的想法?【生】:考试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官员选拔必须经过考试不能凭君主一人的喜怒选官,要选到称职的国民公仆,必须独立行政部之外才能做到。1.文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31170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