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四章、第五章 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符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8)--第四章、第五章 客观方面构成要件符合性.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一)构成要件与构成要件要素1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试卷二第51题) A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B贩卖毒品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毒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C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猥亵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D抢劫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非法占有目的是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本题答案:ACD。2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同条第三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
2、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关于上述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51题) A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不正当利益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C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D第三款规定的内容,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本题答案:BCD。3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试卷二第51题)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C“侮辱”、“诽谤”
3、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本题答案:ABCD。4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试卷二第4题) A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B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D“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本题答案:D。(二) 行为主体(自然人与单位) I:身份犯(纯正身份犯与不纯正身份犯)1特殊身份是
4、指行为人在身份上的特殊资格,以及其他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的、行为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特殊地位或者状态。由于特殊身份必须与一定的犯罪行为有关,所以,性别、国籍等不可能成为特殊身份,首要分子则属于特殊身份。挪用公款罪是真正身份犯,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但非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犯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从重处罚。这种情形称为不真正身份犯。关于上段话正误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3题) A第句错误,其他正确 B第句错误,其他正确 C第句错误,其他正确 D第句错误,其他正确 本题答案:B。2.下列哪些说法
5、是错误的?(2000年试卷二第69题)A.脱逃罪与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 B.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C.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D.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单位本题答案:ABC。II:单位犯罪1.下列有关单位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2005年试卷二第4题)A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是单位,但贷款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B行政机关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经企业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并实施的盗窃电力的行为,可以成立单位犯罪,但不对单位判处罚金
6、,只处罚做出该决定的单位领导和直接实施盗窃行为的责任人员本题答案:A和D。但司法部公布的答案只有D。2.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2005年试卷二第52题)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D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本题答案:ABCD。3.关于单位犯罪的主体,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6年试卷二第5题) A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B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由单
7、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 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D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本题答案:A。4.关于单位犯罪,下列选项错误的是:(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92题) A甲注册某咨询公司后一直亏损,后发现为他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盈利,即以此为主要业务,该行为属于咨询公司单位犯罪 B乙公司在实施保险诈骗罪以后,因为没有年检而被工商管理局吊销营业执照。案发后对该公司不再追诉,只能对原公司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C丙虚报注册资
8、本成立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正当业务经营,后经公司股东集体讨论,以公司的名义走私汽车,利益均分。由于该进出口公司成立时不符合法律规定,该走私行为属于个人犯罪 D丁等5名房地产公司领导以公司名义非法经营烟草业务,所得利益归5人均分。该行为属于单位犯罪 本题答案:ACD。5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试卷二第53题) A单位只能成为故意犯罪的主体,不能成为过失犯罪的主体 B单位犯罪时,单位本身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构成共同犯罪 C对单位犯罪一般实行双罚制,但在实行单罚制时,只对单位处以罚金,不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直接责任人员D对单位犯罪只能适用财产刑,既可能判处罚
9、金,也可能判处没收财产本案答案:ABCD。6.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4题) A就同一犯罪而言,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既遂标准完全相同 B刑法第一百七十条未将单位规定为伪造货币罪的主体,故单位伪造货币的,相关自然人不构成犯罪 C经理赵某为维护公司利益,召集单位员工殴打法院执行工作人员,拒不执行生效判决的,成立单位犯罪D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发现其曾销售伪劣产品20万元。对此,应追究相关自然人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事责任本题答案:AD。 (三)危害行为(作为与不作为)、危害结果与行为对象(犯罪对象,行为客体)I:危害行为(实行行为)1甲女得知男友乙移情,怨恨中送其一
10、双滚轴旱冰鞋,企盼其运动时摔伤。乙穿此鞋运动时,果真摔成重伤。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题)A甲的行为属于作为的危害行为B甲的行为与乙的重伤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C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D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本题答案:C。2下列与不作为犯罪相关的表述,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6年试卷二第4题) A甲警察接到报案:有歹徒正在杀害其妻。甲立即前往现场,但只是站在现场观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此时,县卫生局副局长刘某路过现场,也未救助被害妇女。结果,歹徒杀害了其妻。甲和刘某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没有履行救助义务,均应成立渎职罪 B甲非常讨厌
11、其侄子乙(6岁)。某日,甲携乙外出时,张三酒后驾车撞伤了乙并迅速逃逸。乙躺在血泊中。甲心想,反正事故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离开了现场。乙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由于张三负有救助义务,所以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下班回家后,发现自家门前放着一包来历不明、类似面粉的东西。甲第二天上班时拿到实验室化验,发现是海洛因,于是立即倒入厕所马桶冲入下水道。甲虽然没有将毒品上交公安部门,但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 D消防法规定,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必须立即报警。过路人甲发现火灾后没有及时报警,导致火灾蔓延。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本题答案:C。3梁某与好友强某深夜在酒吧喝酒。强某醉酒后,钱包从裤袋里掉到地上,梁某拾后见钱
12、包里有 5000 元现金就将其隐匿。强某要梁某送其回家,梁某怕钱包之事被发现,托辞拒绝。强某在回家途中醉倒在地,被人发现时已冻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2题)A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B梁某占有财物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C梁某对强某的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D梁某对强某的死亡不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本题答案:AD。4关于不作为犯,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59题)A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 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B偷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 C遗弃罪是
13、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司法部公布的答案是:AC5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时,意识到蜡烛没有放稳,有可能倾倒引起火灾,但想到如果就此引起火灾,反而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于是外出吃饭,后来果然引起火灾,并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甲以失火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获得赔偿。对于此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13题)A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B就放火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C就保险诈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 D就保险诈
14、骗罪而言,甲的行为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本题答案:A。 6.下列哪些选项成立不作为犯罪?(2008年延期考试试卷二第52题) A过路人甲看见某公寓发生火灾而不报警,导致公寓全部被烧毁 B成年人乙带邻居小孩出去游玩,小孩溺水,乙发现后能够救助而不及时抢救,致使小孩被淹死 C丙重男轻女,认为女儿不能延续香火,将年仅1岁的女儿抱到火车站,放在长椅上后匆匆离开。因为天冷,等警察发现女孩将其送到医院时,女孩已经死亡 D司机丁意外撞倒负完全责任的行人刘某后,没有立即将刘某送往医院,刘某死亡。事后查明,即使司机丁将刘某送往医院,也不可能挽救刘某的生命 本题答案:BC。7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5、(2010年试卷二第52题) 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 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本题答案:BCD。8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
16、011年试卷二第52题)A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B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D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本题答案:ACD。9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2012年试卷二第4题)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突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 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可能跳河,仍不同意。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 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
17、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沉没,丙有点害怕,忙游上岸,贺某溺亡 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突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司法部的答案是:C。10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1题) A船工甲见乙落水,救其上船后发现其是仇人,又将其推到水中,致其溺亡。甲的行为成立不作为犯罪B甲为县公安局长,妻子乙为县税务局副局长。乙在家收受贿赂时,甲知情却不予制止。甲的行为不属于不作为的帮助,不成立受贿罪共犯C甲意外将6岁幼童撞入河中。甲欲施救,乙劝阻,甲便未救助,致幼童溺亡。因只有甲有救助义务,乙的行为不成立犯罪D甲将弃婴乙抱
18、回家中,抚养多日后感觉麻烦,便于夜间将乙放到菜市场门口,期待次日晨被人抱走抚养,但乙被冻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本题答案:BD。11关于不作为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4年试卷二第5题) A小偷翻墙入院行窃,被护院的藏獒围攻。主人甲认为小偷活该,任凭藏獒撕咬,小偷被咬死。甲成立不作为犯罪 B乙杀丙,见丙痛苦不堪,心生悔意,欲将丙送医。路人甲劝阻乙救助丙,乙遂离开,丙死亡。甲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教唆犯 C甲看见儿子乙(8周岁)正掐住丙(3周岁)的脖子,因忙于炒菜,便未理会。等炒完菜,甲发现丙已窒息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D甲见有人掉入偏僻之地的深井,找来绳子救人,将绳子的一头扔至井底后,
19、发现井下的是仇人乙,便放弃拉绳子,乙因无人救助死亡。甲不成立不作为犯罪本题答案:C。 1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2题) A儿童在公共游泳池溺水时,其父甲、救生员乙均故意不救助。甲、乙均成立不作为犯罪 B在离婚诉讼期间,丈夫误认为自己无义务救助落水的妻子,致妻子溺水身亡的,成立过失的不作为犯罪 C甲在火灾之际,能救出母亲,但为救出女友而未救出母亲。如无排除犯罪的事由,甲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向乙的咖啡投毒,看到乙喝了几口后将咖啡递给丙,因担心罪行败露,甲未阻止丙喝咖啡,导致乙、丙均死亡。甲对乙是作为犯罪,对丙是不作为犯罪本题答案:ACD。 13关于不作为犯罪,
20、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1题)A“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当然适用于不作为犯罪,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必须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B在特殊情况下,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不需要行为人具有作为可能性C不真正不作为犯属于行为犯,危害结果并非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构成要件要素D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财产罪中均存在不作为犯本题答案:D。II:危害结果(法益侵害和法益侵害的危险) 1.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试卷二第1题)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B警察乙丢失枪支
21、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 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本题答案:A。2.关于犯罪数额的计算,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年试卷二第11题) A甲15周岁时携带凶器抢夺他人财物价值3万元;17周岁时抢劫他人财物价值2万元。甲的犯罪数额是5万元 B乙收受贿赂15万元,将其中3万元作为单位招待费使用。乙的犯罪数额是12万元 C丙第一次诈骗6万元,第二次诈骗12万元,但用其中6万元补偿第一次诈骗行为被害人的全部损
22、失。丙的犯罪数额是6万元 D丁盗窃他人价值6,000元的手机,在销赃时夸大手机功能将其以1万元卖出。丁除成立盗窃罪外,还成立诈骗罪,诈骗数额是1万元 本题答案:A。 32010年某日,甲到乙家,发现乙家徒四壁。见桌上一块玉坠,断定是不值钱的仿制品,甲便顺手拿走。后甲对丙谎称玉坠乃秦代文物,值5万元,丙以3万元买下。经鉴定乃清代玉坠,市值5000元。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3年试卷二第6题)A甲断定玉坠为不值钱的仿制品具有一定根据,对“数额较大”没有认识,缺乏盗窃犯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B甲将所盗玉坠卖给丙,具有可罚性,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C不应追究甲盗窃玉坠的刑事责任,但
23、应追究甲诈骗丙的刑事责任D甲诈骗丙的诈骗数额为5万元,其中3万元既遂,2万元未遂本题答案:D。 4.关于危害结果,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2题) A.危害结果是所有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B.抽象危险是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C.以杀死被害人的方法当场劫取财物的,构成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D.骗取他人财物致使被害人自杀身亡的,成立诈骗罪的结果加重犯本题答案:C。 (四)因果关系与结果归属1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2003年试卷二第41题) A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
24、开出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B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
25、既遂 本题答案:ABCD。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6年试卷二第2题)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 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
26、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本题答案:D。3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7年试卷二第1题)A甲为抢劫而殴打章某,章某逃跑,甲随后追赶。章某在逃跑时钱包不慎从身上掉下,甲拾得钱包 后离开。甲的暴力行为和取得财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乙基于杀害的意思用刀砍程某,见程某受伤后十分痛苦,便将其送到医院,但医生的治疗存在重大失误,导致程某死亡。乙的行为和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丙经过铁路道口时,遇见正在值班的熟人项某,便与其聊天,导致项某未及时放下栏杆,火车通过时将黄
27、某轧死。丙的行为与黄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D丁为杀害李某而打其头部,使其受致命伤,2 小时之后必死无疑。在李某哀求下,丁开车送其去 医院。20分钟后,高某驾驶卡车超速行驶,撞向丁的汽车致李某当场死亡。丁的行为和李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题答案:B。4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08年试卷二第52题)A甲乘坐公交车时和司机章某发生争吵,狠狠踹了章某后背一脚。章某返身打甲时,公交车失控,冲向自行车道,撞死了骑车人程某。甲的行为与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
28、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丙与同伙经预谋后同时向王某开枪,同伙射击的子弹打中王某的心脏,致王某死亡。由于丙射击的子弹没有打中王某,故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丁以杀人故意对赵某实施暴力,导致赵某遭受濒临死亡的重伤。赵某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医生存在一定过失,未能挽救赵某的生命。丁的行为与赵某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BCD。5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二第3题) A甲开枪射击乙,乙迅速躲闪,子弹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疾驶汽车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C甲、乙没有意思联络,
29、碰巧同时向丙开枪,且均打中了丙的心脏。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D甲以杀人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药,但在该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了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D。6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1年试卷二第3题)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D
30、。 7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年试卷二第6题)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可能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本题答案:C。8因乙移情别恋,甲将硫酸倒入水杯带到学校欲报复乙。课间,甲、乙激烈争吵,甲欲以硫酸泼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拧开杯盖,后甲因追乙离开教室。丙到教室,误将甲的水杯当作自己
31、的杯子,拧开杯盖时硫酸淋洒一身,灼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2012年试卷二第53题) A甲未能拧开杯盖,其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B对丙的重伤,甲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C甲的行为和丙的重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甲对丙的重伤没有故意、过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本题答案:ACD。9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试卷二第52题)A甲、乙无意思联络,同时分别向丙开枪,均未击中要害,因两个伤口同时出血,丙失血过多死亡。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B甲等多人深夜追杀乙,乙被迫跑到高速公路上时被汽车撞死。甲等多人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C甲将妇女乙强拉上车
32、,在高速公路上欲猥亵乙,乙在挣扎中被甩出车外,后车躲闪不及将乙轧死。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D甲对乙的住宅放火,乙为救出婴儿冲入住宅被烧死。乙的死亡由其冒险行为造成,与甲的放火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ABC。10关于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4年试卷二第6题) A甲伤害乙后,警察赶到。在警察将乙送医途中,车辆出现故障,致乙长时间得不到救助而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违规将行人丙撞成轻伤,丙昏倒在路中央,甲驾车逃窜。1分钟后,超速驾驶的乙发现丙时已来不及刹车,将丙轧死。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甲以杀人故意向乙开枪,但由于不可预见的原因导
33、致丙中弹身亡。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D甲向乙的茶水投毒,重病的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自杀身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D。11.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1题)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
34、为本题答案:D。1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试卷二第53题) A甲驾车经过十字路口右拐时,被行人乙扔出的烟头击中面部,导致车辆失控撞死丙。只要肯定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甲就应当承担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B甲强奸乙后,威胁不得报警,否则杀害乙。乙报警后担心被甲杀害,便自杀身亡。如无甲的威胁乙就不会自杀,故甲的威胁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夜晚驾车经过无照明路段时,不小心撞倒丙后继续前行,随后的乙未注意,驾车从丙身上轧过。即使不能证明是甲直接轧死丙,也必须肯定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 D甲、乙等人因琐事与丙发生争执,进而在电梯口相互厮打,电梯门
35、受外力挤压变形开启,致丙掉入电梯通道内摔死。虽然介入了电梯门非正常开启这一因素,也应肯定甲、乙等人的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CD。 13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6年试卷二第2题)A甲重伤王某致其昏迷。乞丐目睹一切,在甲离开后取走王某财物。甲的行为与王某的财产损失有因果关系B乙纠集他人持凶器砍杀李某,将李某逼至江边,李某无奈跳江被淹死。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无因果关系C丙酒后开车被查。交警指挥丙停车不当,致石某的车撞上丙车,石某身亡。丙的行为与石某死亡无因果关系D丁敲诈勒索陈某。陈某给丁汇款时,误将3万元汇到另一诈骗犯账户中。丁的行为与陈某的财产损失无因果关系本题答案:C。14.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7年试卷二第52题)A.甲以杀人故意用铁棒将刘某打昏后,以为刘某已死亡,为隐藏尸体将刘某埋入雪沟,致其被冻死。甲的前行为与刘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B.乙夜间驾车撞倒李某后逃逸,李某被随后驶过的多辆汽车辗轧,但不能查明是哪辆车造成李某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C.丙将海洛因送给13周岁的王某吸食,造成王某吸毒过量身亡。丙的行为与王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D.丁以杀害故意开车撞向周某,周某为避免被撞跳入河中,不幸溺亡。丁的行为与周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本题答案:ABC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