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
《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一、古诗文(40 分)(一)(1 6 分)1 .默写。(1)明月松间照,。(王 维 山居秋暝)(2),只有香如故。(陆 游 卜算子 咏梅)(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o (周 敦 颐 爱莲说)(4)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孟 子 鱼我所欲也)(5)申小海是个目标坚定又踏实苦干的上海初中生,为完成科技创新作品常常废寝忘食,还不忘用柳永 蝶恋花中的名句激励自己:,。【答案】.清泉石上流.零落成泥碾作尘.濯清涟而不妖.万钟于我何加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解析】【分析】【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2、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碾、濯、涟、焉、消、憔悴”等字词容易写错。(4 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本,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画学,独与老翁别。2 .解释加点的词语“走;前途。3 .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 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
3、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 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D.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答案】2.逃跑.前行的路 3.D【解析】【详解】1.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老翁逾墙走”意思是老翁越墙逃走。走,古今异义词,逃跑。“天明登前途”意思是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前途,古今异义词,前行的路。2.D.错误,文章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老妇自请应役。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故选D。(三)(20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4、朝服衣冠,观镜,谓其妻日:“我就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妄曰:“吾轨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轨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轨视之,自以为不如;窕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妻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
5、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累人者,受中赏;能请讯于市朝,闻寨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唐)太宗尝罢朝,自言:“杀却此田舍汉!”文德皇后问:“谁触忤陛下?太 宗 日:“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太宗惊日:“何为若是?对 日:“妻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妻备后宫,安敢不贺?”于是太宗意乃释。节 选 自 大唐新语(唐。刘肃)【注释】田舍汉:乡巴佬,自由;自己做主而不受约束。备;充任;充当,常用作课
6、词4.【甲】文选自,编者是西汉的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前后相同的一项是()。A.翼眼衣冠/期服立于庭B.同寡人之耳者/妾用主圣臣忠C.而复问其爱/兼备后宫D.于导入朝见威王/于居太宗意乃释6.翻译句子(1)翻 译【甲】文画线句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A.魏征每天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得不到自由。B.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C.魏征每天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D.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得不到自由。7.【乙】文中,太宗盛怒下自言“杀却此田舍汉”,可见君王
7、握有生杀大权是造成【甲】文提到的“”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齐威王给予“面刺”者“上赏”,是为了表彰他们的8.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进谏人进谏事由进谏方式纳谏人纳谏结果【甲】(1)(3)(4)齐威王广轩言路,齐国大治【已】(2)“杀却此田舍汉”(5)(6)9.以下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中向君王进谏都是为了保护忠臣。B.两篇中的进谏人都抓住了君王注重自身形象的心理。C.两篇中的进谏人都没有在言语中直接批评君王。D.两篇中的君王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答案】4.战国策 .刘向 5.D6.满一年以后,(人们)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B7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勇气与智慧8.(1)邹 忌(2)文 德 皇 后(3)王 之 蔽 甚(4)讽 谏(5)唐 太 宗(6)意乃释 9.C【解析】【分析】【4题详解】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甲 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 自 战国策 齐策一。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5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早晨穿戴好衣帽/古代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B.使听到/听说;C.指妻以外所娶的女子,指邹忌的小妾/指文德皇后;D.都表示后一事接着前一事;故选D。【6题详解】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言,想说;进,进谏。(2)每,经常;自由,
9、指自己做主处理政事。正确翻译为: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故选B。【7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题干,第一个空运用引号,说明答案要用原文回答。根据甲文“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分析,群臣不敢进谏,害怕君王,是因为君王握有生杀大权。即答案为“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威王给予“面刺”者“上赏”,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表彰他们的勇气和智慧。【8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信息的
10、筛选。甲文,“于是入朝见威王”可知,进谏人是邹忌,根 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分析,“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由此提炼进谏事由:王之蔽甚矣:根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由此分析邹忌
11、进谏方式:讽谏。乙文,根 据“皇后退,朝服立于庭”可知,进谏人是文德皇后;根 据“妻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尽直言,妻备后宫,安敢不贺”分析,皇后指出“主圣臣忠”,委婉进谏,由此分析,进谏方式也是讽谏;根 据“于是太宗意乃释”分析,纳谏人唐太宗,结果是“意乃释”。【9 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错误,甲文,根 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分析,齐威王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不是为了保护忠臣;B.根 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妄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12、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分析,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邹忌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由此分析,邹忌不是“抓住了君王注重自身形象”;C.两文都是运用委婉讽(劝)谏的方式,都没有在言语中直接批评君王。选项理解正确;D.乙文根据“于是太宗意乃释”意思是于是太宗的火气才消退下去,由此分析,太宗只是消退火气,并没有采取积极行动: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
13、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
14、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
15、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乙: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魏征经常在朝廷上羞辱我,让我常常不能够自己做主处理政事。”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于是太宗的火气才消退下去。二、现代文(3 8 分)(四)(1 8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
16、面小题。什么是文化文化学的奠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ylor),在1 8 7 1年首先使用了“文化”一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化学论著,罗列八十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一百六十四种,此后尚有不少新提法,争议甚多。各种文化的定义虽有差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广义与狭义的不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产品,本人认同广义的文化定义,简而言之:文化,即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二百多万年前,人类开始打打砸砸制造较为粗糙的“旧石器”,用以采集狩猎。一万多年前,人类学会了磨制更为精致的 新石器,用以耕作畜牧。旧石器,新石器,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创造,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
17、化,就是最初的文化,最原始的文化。人类创造文化的历史,其实就是对自然环境按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去加工改造的历史。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逐渐增强,人在地球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自然环境的加工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整个地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然被“人化”的过程。五岳之一的泰山,在地质运动中历经沉浮,到三千万年前大体形成了今天的样貌,它当然是自古而然的自然物。诗 鲁 颂 真 宫说:“泰山严严,鲁 邦 所 詹(瞻)。”这是二千六百年前的颂诗,可见其时泰山已属鲁国,已在人类活动范围之内了,其后秦始皇确实上过泰山,有石刻为证,字是李斯写的。刻石已毁,今存最早拓本是宋代的,后世登泰山祭
18、拜天地的君王甚多,文人雅士来游览的更是不计其数,山上有许多建筑、石刻。泰山是中国名山中,添加人文景观最早、数量最多的。泰山被严重“人化”了,泰山已是自然与文化的混合物。文化产生之后,与自然,与人类,共同构成了“世界”。但 随 着 文 化 的 迅 速,自然正在急剧萎缩。十九世纪的世界,被蒸汽机改变了。二十世纪的世界,先是被内燃机,再是被核能和计算机更加迅速地改变了,人类的创造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了。不过,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人类创造的某些文化,确实破坏了自然,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人类在不断提高创造力的同时,更必须增长管控自己创造力的智慧。我们不要忘了
19、爱因斯坦的警告:人类现在面临的,要么是新的思维方式,要么是空前的灾难。那么新的思维方式从何而来呢?我的体会是,了解、研究人类的文化史,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史,是一个极佳的途径。看看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前人,到底创造了些什么,想想其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反理的,哪些是非理的【注释】。在这之后,我们也许会明白,今天的人类,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注释】合理,即合乎理智;反理,即违反理智;非理,即不涉及合理与否。10.根据文意,第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是A.传播B.膨胀C.发展D.融合11.请说说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12.检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意答题。文化是什么 有独义、广义之分作者的理解:(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上海市 长宁区 初三 中考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