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pdf
《2021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市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上海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一)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 5-2 0 题。(1 9 分)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迂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官,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奏目:“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勺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根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目:“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末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剪何患乎不安?”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 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悖,恃
2、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书奏,太宗嘉纳之。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怒欲因以中禹锡。太宗怒,引囚讯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承辱蚱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选 自 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1 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型 制 诰()(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1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
3、确的一项(2分)(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A.权力 B.权宜 C.权变其或怙恶不像()D.暂代官职A.悔改 B.次序 C.着耻 D.关怀百姓1 7.把第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人之意也。1 8.第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 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末固固则枝干不足忧1 9.选取第段在叙事方面的丁个特点加以评析。(4分)2 0 .第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 认 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3分)【答案】1 5.(2分)(1)主持 掌 管(2)边疆,边远的地方1 6.(2 分)D(2)A1 7.(6 分)参考
4、答案:百姓遭受灾祸,最终也没有谁能够匕(或最终没有了让他们申诉的人),这实在不是朝廷(或皇上您)安抚边远百姓的意愿。评分说明:“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为6个点,1点1分。1 8.(2分)治 天 下 犹 植 木 焉/所 患 根 本 未 固/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评分说明 标 识2处或以内的,标 对1处 给1分。标 识2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1分,扣到0分为止。1 9.(4分)答 案 示 例 一 本 段 为 补 叙。辨诬是对主要事迹的补充,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是对以进言为主干内容的补充,这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突出传主人生的主干事迹而不漏有价值的内容。
5、答案示例二 辨诬事件,宽厚有容、喜愠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结局,对儿子们的做法,都是概叙,与前面详细叙述结合,使传记繁简得当,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让人们对传主有全面的认识。答案示例三本段叙述中有春秋笔法,叙述中有对人物的臧否。为辨其诬的事件中含赞扬,谥号是朝廷对其一生的平定,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善教训是直接赞扬。这样写彰显了史传惩恶扬善、倡导美好风尚的功用。评分说明 从叙述特点和评析两方面评分。概括叙述、补叙的作用有交叉重复。“春秋笔法”如 果 说 成“叙述中含褒贬”等意思到即可。2 0.(3分)答案示例 准确。王化基自荐被皇上评为慷慨之士,边事时策、献 澄清略意图安国惠民,犯颜
6、辨诬显刚正。其一生主要事迹在“献”(进言),所献正确。所以谥号准确。【解析】1 5.本题考查课内实词的积累;考生注意平时的的积累和结合课内文言文进行分析1 6 .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考生可以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加上平时的积累解释完以后带回文章进行检查注意词性是否发生变化。1 7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的时候注意句式的变化或者通假字之类的文言现象,平时还是要做好积累。1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断句的时候注意主语、宾语以及谓语动词和一些句子中间的停顿词,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进行断句即可。1 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梳理;结合题干要求回回归文本进行翻译答题基本上是可以把主要的
7、信息梳理出来。2 0 .本题考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筛选;首先对题干中的要求进行理解,接着结合理解的词语含义进行概括。注 意 这 个“谥”的原因,结合全文的事例,然后概括事例。崇明区(四)阅读下文,完 成 第1 5 2 0题。(1 9分)于小机字允元,河南人也。始以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尉。充入西蕃计会使,有出超专对之能。出为湖州刺史。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理废。命设堤塘以复之,岁获粳稻萧鱼之利,人赖以济。州境陆地褊狭,葬者不掩柩,葬朽骨与十余所。改苏州刺史,浚沟渎,罢淫祠,整街衢,至今赖之。虽为政有绩,然横暴已甚,杖前部尉以追憾。观察使王纬以闻,德宗不省。自以为得志益为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
8、足一迹。掾姚觇不胜其虐,自投于河而死。贞元十四年,为襄州刺史,克山南东道节度观察。吴少诚之叛,顺率兵赴唐州,破贼于濯神沟。于是广军籍,募战士,器甲犀利,倜然专有汉南之地。小失意者,皆以军法从事。时德宗方姑息方镇,由真奏请无不从。于是公然聚敛,迭意虐杀,专以凌上威下为务。及宪宗即位,威肃四方,由直稍戒惧。归朝入觐,册拜司空。十年,王师讨淮、蔡,A M贡财助军,诏不岁,复还之。十三年,项表求致仕。其年八月卒,赠太保,谥 目“厉”。其子李友从猎苑中,诉于穆宗,赐 谥 曰“思”。太常博士王彦威疏曰:“古之圣王立谥法者,所以彰善恶、垂劝诫。顷 拥 节 旄,肆行暴虐,人神共愤,法令不容。杀戮不辜,诛求无度
9、,臣故定谥为厉。今陛下不忍,改赐为,思,诚出圣慈,实害圣政。且如一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不者众矣!死援辱例,陛下何以处之?是恩曲于前而弊生于后。如以项常人财助国,改过来觐,可以赎论,夫伤物害人,剥下奉上,纳贿求幸,尤不可长其净焉。”(节 选 自 旧唐书,有删改)1 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螟葬朽骨?十 余 所()(2)诏 不 细()1 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德宗不省()A.检查 B.查问 C.反省 D.醒悟(2)尤不可长其渐焉()A.开端 B.缓慢 C.滋长 D.逐渐1 7.第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0、.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B.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C.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D.自以为得志/益恣威虐/官吏日加科罚/其惴恐重足一迹1 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且 如 之 不 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 者众矣!死援顺例,陛下何以处之?1 9.有评论称本文体现了史官“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精神,请结合第两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20 .第段太常博士王彦威上疏具有说服力,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案】1 5 .(1)总共(2)接受1 6 .(1)B (2)A1 7 .D1 8
11、.再说像于螟这样不遵法度,但陛下不忍加以惩罚,臣担心今后像他这样的不法之徒就更多了,死后也要依于螟之例奏请美溢,陛下怎样处置呢?评分说明:“且如由直之不法”“然而陛下不忍加惩”“臣恐今后不逞之徒如 者众矣”“死援螟例”“陛下何以处之”为5个点,错1点 扣1分,扣 到0分为止。1 9.本文两段记录了于螟恣意横行、欺上凌下的残暴行为,如暴虐下属官吏以致投河而死、拥 兵 自 重 等(1点);但是,并未因此而忽略于峨的才能与政绩(1点),如第段中任湖州刺史、苏州期间,重修水利、葬朽骨、罢淫祠等,造福百姓地方;第段中任襄州刺史期间,平叛吴少诚的叛乱(1点)。文本全面客观地记录了于螟的言行,充分地体现了“
12、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 史 官精神(1点)。评分说明:1点1分,给 满3分为止。20.首先,阐释谥法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上疏的前提(1点);接着,概述于由真的残暴的品行,表明符合“厉”,而不能改为“思”(1点),并阐述了改赐的不良后果(1点)。最后,退一步分析,即使于嵯后来有改过之行为,但这也不能作为抵消罪过的理由(1点),更不能助长纳贿赂求恩惠的行为(1点)。整体论说具有说服力。评分说明:1点1分,给 满4分为止。【解析】1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凡的解释有 形)平常;平庸。名 人世间;尘世。副)凡是,表示概括。名 大概;大略。动)总共;总计,表示总合。联系上下文 可
13、知“凡”字解释为总共。纳的解释有 动 收进;收臧。动 接受;采纳。动收容;接纳。动)交纳;交付。联系上下文可知“纳”字解释为接受。1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德宗不省”翻译为德宗不查问,故 选B。“尤不可长其渐焉”翻译为:这种日益滋蔓的恶行的开端尤其不可助,所以选A。1 7.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口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14、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以为得意,越发恣意逞威施虐。对官吏日日施加责罚,他们心中恐惧不安甚于被重重地踏上一只脚,所以选D。1 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关键词、虚词、句子的完整性、句式的使用。1 9.本题从题干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出题者的意图,问 道“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精神,所以就得从“不虚美”和“不隐恶”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文章概括于 的优缺点。2 0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语言如何具有具有说服力,在理解该段的基础上
15、层层推理。阐释谥法建立的意义与作用,作为上疏的前提;接着,概述于山页的残暴的品行,表明符合“厉”,而不能改为“思”,并阐述了改赐的不良后果。最后,退一步分析,即使于螟后来有改过之行为,但这也不能作为抵消罪过的理由,更不能助长纳贿赂求恩惠的行为。奉贤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张复斋传(清)刘大榴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但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
16、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贵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目:“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目:“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日:“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民通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晋江人
17、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日:“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两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1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值吴逆之乱()(2)不知援例请平()1 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
18、项(2分)(1)民博赋,久不能输()A.拖欠 B.懈怠 C.逃跑 D.暴露(2)顾里人不胜酒矣()A.忧虑B.缺点C.困苦D.疲惫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18.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 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 分)则 益 劝 勉 其 父 兄 使 训 诲 其 子 弟 其 稍 属 俊 秀 者 亲 加 宾 礼 焉19.第段写到张复斋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分析张复斋断案的智慧。(3 分)20.刘大撅曾评价张复斋“为利于民者多矣”,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张复斋“为利于民”的表现 (4 分)【答案】15.(1)碰
19、上(2)援引,引用(2 分)16.(1)A(2)C(2 分)17.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 其 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6 分)18.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 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 分,扣到 0 分为止。)19.答案示例: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评分说明:分析2 分,概 括 1 分。)20.主政晋江、金溪时,多
20、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评分说明:1 点 1 分,给满4 分为止。)【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和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确定古文中双音节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翻译。也可用代入法排除。本题中,“值”中 为“碰上”,“援”为 援 引,弓 I用”。1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很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语境而改变,所以可以结合具体语境,在准
21、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逋”是“拖欠”的意思,“病”是“困苦”的意思。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而断开句子。此外,文口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捕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19.本题考查
2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还要关注文中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本题中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回归原文,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最后分层梳理,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本题中,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
23、人才,促进教育发展等。【参考译文】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迂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书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
24、,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
25、快。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拖欠的赋税却越来越多。先生询问得知他们迫不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上海市 高三二模 语文 汇编 文言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