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
《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上海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场考试时间1 5 0 分钟。试 卷 满 分 1 5 0 分。试 卷 共 8页,答题纸共2页。2 .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3 .用 2 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一、积 累 应 用(1 0 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其为人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官盛则近谀。唐韩 愈)(3)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主持人向与会的老中青嘉宾表示欢迎,引用了王羲之 兰亭集序 的名句。这句名句应该是:“,。”2.按要求选择。(5
2、分)(1)撰写演讲稿引用诗文名句可以增加表现力。下面引用最恰当的一 项 是()。(2 分)A.以英雄为榜样,逐梦前行”的演讲稿引用孟浩然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B.“学习拓荒牛精神,刻苦学习”的演讲稿引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C.魏老师讲古典诗词新见迭出,他在介绍经验的演讲稿中说自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D.王勉同学在介绍江南故乡美景的演讲词中引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2)下面是顾随先生的讲课稿,后经其学生叶嘉莹整理成书。整理过程中不小心将横线上的文字顺序弄乱了,编辑提出了几种不同的衔接方式,你认为正确的一 项 是()。(3分)英雄是可以有的。一个民族,不
3、能无领袖,犹之人之不能无脑子,故无论是民主或独裁,都须有领袖。最好的英雄是牺牲自己,为民族、国家、大众。英雄不过是一个领袖罢了,做领袖的人不应老表现自己。秦始皇吞并六国,不可一世之雄,后来坏在求长生及希为子孙永久之业,故秦二世而亡。如果如此,则恐怕将众叛亲离且其手下必定是奴才而无人才。但英雄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大众出力,此始是真英雄。A.B.C.D.【答案】1.(5 分)(1)发愤忘食(2)位卑则足羞 师说(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5 分)(1)D (2 分)(2)B (3 分)【解析】L考查了文言文的记忆默写和理解性默写,注意平时积累和理解古诗,不能死记硬背。注意易错字“愤”、“卑”
4、;这次的情景默写题考查了 兰亭集序,篇幅内容适中,不难理解,细致一点是能够得出答案的。2.(1)A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B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C指为写一首新词而硬是描绘愁苦的意境,今释义为勉强做不合时宜的事,显然不符合语境。D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描绘的是江南的风光,符合语境。(2)这是一道排序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所给的句子讲的内容是如何做一位真英雄,第二句是一个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观点,而观点是第一句和第四句,所以排除A、D,而第三句中的“如此”指
5、代的应该是第一句的情况,所以选B。二、阅 读(7 0 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3-7 题。(1 6 分)“无用的”知识 罗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 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 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 终 究 既 不 能 也 不 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
6、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
7、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也 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
8、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炀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 想 笛 卡 尔 论情感 中 题 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
9、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而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 人以合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
10、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选自作者写于1 9 3 0 年 的 幸福之路,有删节)3
11、 .第段中“有用的知识“指:(2分)4 .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以此尽量消除人的野蛮本性。B.“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C.“无用的知识”能消除人类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一些安慰。D.“无用的知识”不是专业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觉悟。5 .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A.高尚的快乐,主要建立在与工作无关的智力与个人兴趣上。B.未受教育的人的快乐常通过体力上的征服等粗野方式实现。C.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
12、6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7 .罗素在本文强调了“无用的”知识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文字中丁元竹则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文字,从写作意图的角度评析二人的观点。(4分)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破除论文至上的文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中央党校丁元竹教授在2020年初撰文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界定学术的目标和治学目的。文章以费孝通为例,说在中国学术史上,费孝通研究的问题紧紧贴近中国发展现实。20世 纪 4 0 年代以后,他开始以流畅的文笔使学术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 0 世 纪 70年代后期,他继续用雅俗共赏的文笔展示一些重大命题,努力把自
13、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成果,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据 此,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答案】3.(2分)直接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知识4.(3 分)D5.(3 分)C6.(4分)作者首先承认“有用的知识”对当代世界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1分)接着分析无用的知识更能训练人的理想,改变人的残忍野蛮,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灵沉思,减少偏见,让人具有全人类的整体眼光;(2分)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1分)7.(4分)罗素肯定有用的知识建立了当代世
14、界,但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沉思,对拯救人类灾难与国家不幸有更深远的意义。(1分)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1分)丁元竹认为真正的学术必须是有用的知识,是强调学术研究对国家现实决策的作用,(1分)推测其意图是针对当下某屿学术研究与现实的脱离,因此倡导学术的现实意义。一一二者针对的社会现象不相同,观点并不矛盾。(1分)【解析】3.考察了词语的意思,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中对“无用的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从而得出“有用的知识”,重点在于“有用”是什么,整体是名词短语。4.本题考查学生内容推断能力。文章中提出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
15、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而并没有提出“无用的知识”是出自心理的觉悟。所以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文章中指出: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一一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而没有指出它们比其他学课更有智慧,很明显答案是C。6.本题考查学生行文思路的梳理能力。本文属于议论性的文本,可以先将文章分清引论、本论以及结论部分。首先提出什么,或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提出论题或观点,本文,从教育角度提出教育除了教给人们有用知识达成实用目的之外,还要重视无用的知识这个论题;接着从哪些方面展开分
16、析;最后得出面对当今个人与社会的不幸唯有心灵沉思的智慧能帮助人们认识、直面和忍耐不幸这一结论。7.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审清题目的要求,是需要区分文本以及题干中的写作意图,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章结尾可以看出:是针对当时技术进步并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灾难的有感而发。而丁元竹是从不同的角度,所以结论不一样,但情况不同,所以不矛盾。(-)阅读下文,完 成 第8-1 1题。(1 5分)文本一在牛津耿传明牛津大学创办于1167年,牛津城的建成当然还要更早。徜徉于遍布中世纪风格古建筑的牛津街头,我有种感受:在牛津亡故七八百年的鬼魂照样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千年历史的小教堂仍在原地未动
17、,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占据着牛津城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带。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我觉得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震荡的国家,也就是说英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就是英国之为英国的国家特性,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意的滋养。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这样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菜肴并不丰盛,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
18、的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这种晚餐会实则是牛津人的第二课堂,它重视的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没有疑问、没有个人见解,你根本就无法参与讨论,所以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的观点是什么,这与我所自小经历的填鸭式的灌输的确迥然异趣。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曾带我去他们学院参观。她所在的学院建于1 7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在牛津还不算太老。该校是当时的一对贵族夫妇捐建的,丈夫去世后,由其遗孀接力建成。学院对师生可谓体贴入微,建校之初就
19、建了一个供教授们专用的小花园,沿用至今,门锁还是中世纪样式的老锁,导师开了半天,才把它打开。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学院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教授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去吃饭,顺便讨论问题。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梁柱已经老朽,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即使找到了也负担不起那么高昂的价格啊。正在校方一筹莫展时,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人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解决这个难
20、题的方法。捐助者当年已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果然发现了那座树木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于是,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一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要的长远眼光、超越情怀。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护与发展才是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相比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因。正如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
21、,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其中哀叹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悲剧,更是对文明成毁、存亡的忧思。注 耿传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教授。文本二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是文本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文学性,能以文学美感打动读者。学者散文更关注文化和人类命运,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气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是健康的发展,还是异化的衰落?他们思考最多的也是生命、人性、欲望、意义和幸福等核心词。从思维方式来说,学者的最大特长之一就是他的理性自觉。作家
22、散文往往重视形象、感觉和意象,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流溢着形状、声音、色彩、感悟、象征和通感,学者散文则重视的是逻辑的力量,即注重推理、运演、证明、议论、剖析等方法。这样,学者散文的严整性、理论色彩、思想性和气势就能够凸显出来。如陈平原多用考证法来显示自己散文的逻斡性,他往往旁征博引,从历史的线索里寻找头绪,与他探索的现在精神旨向接轨。作家散文里,作者往往靠叙述、描写和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学者散文作者常常自己站出来议论,以强化自己的观点。当然,议论不能是毫无节制的,而应该是点石成金之笔。8.文本一 第段“幽静、典雅”中的顿号是去掉好还是保留好?请简析。(3分)9.分析 文本一 第段故事的作用。
23、(4分)10.文本一 末尾引用陶渊明诗句是否妥帖?请评析。(4分)11.请以 文本二 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对 文本一 进行评价。(4分)【答案】8.(3分)答案示例 保留为好。从音节上看,前面两个四字词语连贯圆转,随后用两个双音节词,能形成顿挫感。从内容上看,前两个词语描写花草,第三个形容整个花园给人的感受,用顿号断开,能提醒读者感受园中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但又静谧、安宁的独特滋味。(答对一点得2分)9.(4,分)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橡树苗做几百年后替换的考虑;(2分)从侧面表明办大学要有恒产的支持,资助者在办学的物资上计之深远,提 供“恒产”
24、,暗示大学主事者更要有“恒心”,才能保证大学对人类文明的守护和传承。(2分)10.(4分)答案示例1妥帖。陶诗以种桑为喻,桑树本当种在稳固的高原,现在却栽在多风浪的江边,所以难逃被摧毁的厄运;(2分)作者取其“欲成大事当计之深远”之意,(1分)有力地佐证了办大学需要一种超出一时一地的长远眼光和超越情怀这一主题。(1分)答案示例2不妥。陶诗以种桑为喻,写桑枝条茂密时,忽遇山河更改,意在表达对晋亡的哀悼之情;(2分)办一所好大学要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情怀,(1分)与木诗对一时一地悲剧的感叹不甚贴合。(1分)1 1.(4分)答案示例 文章对牛津大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了理性思考,即办大学既要有恒产更要
25、有恒心,(1分)表明了大学应传承、守护文明的观点,凸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1分)文章叙述掌故、描摹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1分)在思考大学的办学使命时,文章通过强有力的议论,体现了理性力量。(1分)(评分说明:学者身份、主题涉及人文关怀、既有文学性又强调理性思维;据此评议本文即可)【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顿号的掌握能力。顿号的常见作用主要有亮点“1、分隔同类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单字、词语或短句,当中的停顿较逗号短。2、分隔用汉字作为序号的序号和内文。”结合文本,顿号出现在“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人光顾。”对小花园的描写中。从音节角度考虑,前面都是四字词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上海 静安区 高三二模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