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pdf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pdf(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检测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编辑:高三语文教研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法典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出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哪些条例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2020年5月2 8日,中 国 网 中国访谈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王轶。中国网:王院长,您好!感谢您做客 中国访谈。王轶: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国网:?王轶: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 民法典,是这样一个体系架构。第一编是总则编,整 部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一般规则,以及不适合在 民法典各分编中增
2、加的规定内容(学术上把它称为立法技术的剩余),这些都放到总则编里,这是开篇。总则编之后是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物权编和合同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着重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与人身关系有关的财产关系;侵权责任编既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又保护民事主体的财产权益。中国网:相较其他国家,我 国 民法典出台时间较晚,但是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民法典 中哪些条例能够体现我们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呢?王轶:我 们 民法典的中国特色也好,时代精神也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就是立足中国的实际,发扬中国的智慧,提出中国
3、的方案,然后在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出来的,想不这样都不行。如果不这样的话,就背离了中国人所分享的价值共识了。比如说,有一种特别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权,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在 这 次 民法典物权编中有一个新名词叫“土地经营权”,它是从“土地承包经营权 中派生出来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而进行的改变、调整、发展和完善。一个农村的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他可以在承包经营权的期限内,通过出租、入股的方式转让土地经营权,还可以拿这个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权,然后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的融通。这个土地经营权是一个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
4、新三权分置”在 我 们 民法典物权编中的一个体现,具有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网:?王轶: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重要转型阶段,我 们 的 民法典就编撰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文明转型期。在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的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我 们 的 民法典就会展现自己的时代精神。在 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对个人信息这种在信息文明时代迫切需要得到保护的人格权益做出了非常全面、完善的回应,而且我们还回应了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给人格权益的确认和保障带来的新挑战。比如说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有关的医学或者科学研究活动,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和准则,民法典在人格权编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 民
5、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对网络侵权设置更为明确、详尽的规则。而且同样也是立足于信息文明时代,随着人类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看法的改变,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对环境损害、对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相应责任的承担,也都做出了明确的回应。可以说这些都展现了 民法典的时代精神,这就是我们这部 民法典在人类法律文明史上能够有自己独特地位的关键所在。中国网: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时代特色回答了中国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具有全球共性的。王轶:对,可以这么讲,我们是在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型阶段,第一个借助 民法典的方式整体回应这些新问题和新要求的。我相信,我们做的这种回应一定是对人类法律文明整体的一种贡献。中国网:?王轶:2011年中
6、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不代表它就不再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活总在向前,法律体系也应该及时地进行发展和完善。我们进行 民法典的编撰,其实也是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这次编撰的 民法典可以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可靠的、基础的、核心的、关键的法制保障。我们还借助这次 民法典的编撰,尝试用 民法典来整体回应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这个重要的文明转型期所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可以说我们担当的任务和
7、使命自古以来都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我们的法律文明不仅仅造福于中国人民,它得同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去。我们希望这次做出的整体回应,也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中国网:可以说 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凝聚了好几代法律人的心血。我相信随着它的作用陆续发挥,也会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保障。感谢王院长做客 中国访谈,带来如此精彩的解读。(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 国 民法典在总则编中交代了 民法典的立法目的,确定了民法的调整对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及一般规则,也包含了立法技术的剩余。B.我 国 民法典体现出的中国特
8、色和时代精神,是在立足中国实际、发扬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回答中国之间和时代之问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C.我 国 民法典编撰于人类从工业文明迈向信息文明的特殊转型期,在世界上第一次整体回应信息文明时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我 国 民法典的编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法律体系,是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补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 国 民法典各分编根据现实需求分别就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做了相应的规定,确实是为“民”立法。B.”土地经营权”来自“土地
9、承包经营权”,一个农村居民通过家庭承包的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限内就拥有可以进入市场自由流转的土地经营权。C.侵权责任编立足信息文明时代的种种改变,明确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医学研究活动的规则,确定因损害环境、破坏生态而承担的责任,展现了法典的时代精神。D.我 国 民法典的出台意义重大,既能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法律保障,又能够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有所回馈。3.根据访谈内容,在文中空缺处依次补出“中国网 采访王轶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 5 岁就能背诵五经,宋史记载说:“坚幼警悟,读书
10、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八恺”之一 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谖.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赘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嘉祐十一年,黄庭坚再赴乡试。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洪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第子
11、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有黄庭坚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 从 百 忧 散 两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于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
12、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 功 业 例 如 他 在 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河朔、京师一带连续地震,震后又大涝,导致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取“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却得罪了不少人。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左右的人皆因黔州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
13、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卷花倒著冠”“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撰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 能 落 于 俗 格 那 何 为 不 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
14、”“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 之 枝 叶 也 说 到 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因为避免被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黄庭坚书法最早师从周越,周字“落笔刚劲沉着,字字不妄作“,他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有一次黄庭坚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他的草字太俗。黄
15、庭坚很不解,钱般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庭坚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苏东坡、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汉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一次,他在游黄龙山时,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他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 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褰被时人并称“宋四家“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
16、远追求的精神境界。(摘 自 文史天地,略有删改)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孙觉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并给予其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孙觉清廉的官风也对黄庭坚影响很大。B.黄庭坚聆听恩师苏东坡的教诲,受 益 良 多,以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得以在文学史上以“苏黄”并称。C.黄庭坚为官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D.黄庭坚的“诗品、书品、人品 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傲然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
17、,不单反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B.黄庭坚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C.黄 庭 坚 的 虎号南山 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6.作者在结尾为什么说黄庭坚,世道之颓,吾心如砥柱 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敢为天下先的中国造船泰斗张炳炎,我国著名的
18、舰船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母亲的严厉管教和严酷的游击生活,造就了张炳炎独立自信、坚强刚毅的性格和胆大心细、机警应变的能力,凡是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1955年,未满2 1岁的张炳炎在选择赴苏联留学专业时,在所有志愿栏里都写下“造船”两个字。I960年,张炳炎在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经过五年深造完成学业回国,投身于造船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造船“神话1969年,张炳炎任“向阳红5号”船总设计师,成功地协调解决了增加续航力等重大技术难题。1971年 至1979年,他设计的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
19、等奖。他主持设计的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解决了影响船的快速性、耐波性等技术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炳炎经常深入考察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我国第八次南极考察期间,为了适应改造南极考察船的需要,张炳炎一行4人的船舶专家小组,乘坐“极地”号考察船亲赴南极考察。他顶着狂风恶浪,克服晕船、呕吐,坚持行完整个航程,在冰山林立、险象环生的南极海冰区中,完成了船舶无限航区环境条件研究。回国后,他结合考察提出了我国研制破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完成了两型南极综合科技考察破冰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填补了我国研究设计破冰船的空白。返航时,他完全可以直接乘飞机回国,但他坚持乘船返程,因为他还要
20、在船上观测整个南极大洋的洋流走向。同志们劝他说,飞机比船安全快速,他却说:“如果出现危险,遇险牺牲了,也是为了科学而献身,是值得的。”在5 0多年舰船设计生涯中,张炳炎一直坚持敢走自己路,敢为天下先,敢承担风险,开拓出一条船舶科技创新的路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张炳炎创造性地解决了远洋调查船的一系列高端难题。2003年“海洋六号”的设计中,继续采用了“中国海监83”号船的设计理念,虽然“中国海监83”号船和“海洋六号 船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同样取得了 BI满成功,而且在有些方面又有设计创新,更加提高了船的经济性和功效性。“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第一次去南极,由于船大,而装运的东西少,船长提出装200
21、0吨石子压载。张炳炎认为这个方法虽然解决了船的稳性问题,但存在诸多不利,于是提出了调整装载方式并利用原有物质进行压载的方案。这样做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他身上。他却说:“正因如此,也促使我特别下功夫钻研相关问题,风险产生压力,促人奋进。”“年轻人有真才实学,我们国家才有发展的后劲。”张炳炎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认为年轻人一定要有敢走自己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周密细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还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创新有所作为。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不仅教给学生船舶设计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学生品德的教育。他敢吐心里话,情系青少年,寄希望于未来。他说,我们每
22、个人都要有社会公德和责任感,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危害别人。青少年应增强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其中,首要的是要尊敬孝敬父母,珍惜亲情。2010年3月,他回到故里,捐 资10万元用于家乡教育,后又再出资20万元设立青少年品德教育基金,以提高德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 4 月,张炳炎在上海举行的捐赠仪式上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德才,应该从娃娃开始狠抓思想品德教育。”张炳炎院士虽现已年逾古稀,但仍勤奋工作在第一线,潜心研究新船型的开发和培养研究生,继续为祖国的造船和海洋事业辛勤耕
23、耘、无私奉献!(作者:非非)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本文用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叙述了张炳炎的主要事迹和精神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高度的赞誉之情。B.“中国海监83”号船的设计、“雪龙”号压载问题的巧妙解决都体现了张炳炎敢为天下先、敢承担风险的精神。C.张炳炎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既有殷切的期望,又有具体的指导,他认为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D.张炳炎重视教育,并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慷慨解囊,这与他少年时期过着“严酷的游击生活”有关。E.文中张炳炎对国家发展与人才关系的论述,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他的高瞻远瞩与人生智慧。8.为什么
24、张炳炎被称为“中国造船泰斗”?请结合全文概括。9.结合张炳炎的人生经历与认识,请你谈谈他为什么如此重视德育。10.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成就了张炳炎,但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内容与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峰海拔高程测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高程”,指的是测定点在起算面以上的垂直高度,起算面不同,得到的高程值自然不同。好比给一个物体量“身高”,从哪里算起,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测量结果。迄今为止,我国对珠峰一共进行了三次独立登顶测量。1975年,测得珠峰高程8848.13米(扣除积雪厚 度0.92米);
25、2005年,测得珠峰高程8844.43米(扣除积雪厚度3.5米);2020年,我国与尼泊尔大地测量工作者分别进行了珠峰高程测量,经过联合数据处理,测得珠峰雪面高程8848.86米。我 国3次珠峰测量时参考的高程基准面是不同的。1975年的珠峰测量以青岛验潮站1950年 到1956年脸潮资料确定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高程起算面;与1975年测量的起算面相比,2005年珠峰测量所参考的平均海平面上升了约2.9厘米,此 次2020年珠峰测量采用的则是全球平均海平面。与2005年测量采用的起算面相比,此次起算面高出约30厘米。高程基准面之间的差异,会造成高程测量值的差异。我国高程测量是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检测 训练 实用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