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病理生理学-总论.docx
《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病理生理学-总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病理生理学-总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主管药师-基础知识-病理生理学-总论单选题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D.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原理(江南博哥)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 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患病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和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掌握“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单选题2.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A.临床观察B.动物实验C.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D.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E.形态学观察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动物实验,首先需要在动物身上复制近似人类疾病的模型或利用动物某些自发性疾病,人为地
2、控制条件进行研究。其他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各种实验室研究方法。掌握“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单选题4.有关健康的正确说法是A.健康是指体格健全没有疾病B.不生病就是健康C.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状态D.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E.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也处于完好的状态。掌握“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单选题5.死亡的标志是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肝死亡D.瞳孔散大E.脑死亡 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3、称为脑死亡,为人的实质性死亡。脑死亡后可终止复苏抢救,并能为移植手术提供良好的供体。掌握“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单选题6.疾病发生中体液机制主要指A.病因引起的体液性因子活化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B.病因引起的体液因子质和量的变化所致调节紊乱造成的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C.病因引起细胞因子活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D.TNF数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E.质量变化造成内环境紊乱,以致疾病的发生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发生疾病的基本的共同机制已从系统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发生疾病时常有神经系统的变化,一些致病因子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
4、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变化导致内脏器官功能障碍。致病因素引起体液因子数量和活性的变化作用于全身或局部造成内环境的紊乱。体液性因子有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三种作用方式。掌握“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单选题7.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A.荟萃分析B.临床观察C.动物实验D.实验室研究E.流行病学研究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动物实验,首先需要在动物身上复制近似人类疾病的模型或利用动物某些自发性疾病,人为地控制条件进行研究。其他的研究方法有临床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各种实验室研究方法。掌握“病理生理学绪论、疾病概论”知识点。单选题8.与急性胰腺炎时诱发DIC的机制
5、有关的是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B.大量胰脂肪酸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C.大量胰淀粉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D.大量组织凝血酶入血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急性胰腺炎时,大量胰蛋白酶入血,除了激活因子外,还可激活因子X和凝血酶原,促使凝血酶大量形成。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9.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是A.先低凝后高凝B.先高凝后低凝C.血液凝固性增高D.血液凝固性降低E.纤溶系统活性增高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凝血功能先高凝后低凝是DIC凝血功能障碍变化的特点。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
6、选题10.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1)出血:出血常为DIC患者最初的表现。(2)器官功能障碍:微血栓形成引起器官缺血,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3)休克:急性DIC时常出现休克,而休克晚期又可出现DIC,故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4)贫血:DIC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1.
7、引起DIC最常见的原因是A.感染性疾病B.产科意外C.大手术D.创伤E.恶性肿瘤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引起DIC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等感染和败血症等。其次为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大手术和创伤也较常见。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2.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A.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引起的细胞损伤B.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流损伤加重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变化D.用高钙灌注液灌流引起的细胞损伤E.缺血损伤经再灌注后减轻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缺血组织器官恢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8、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3.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不包括A.线粒体功能障碍B.膜脂质过氧化增强C.再灌注性心律失常D.肌原纤维过度收缩E.促进氧自由基生成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严重者可造成细胞死亡。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线粒体功能障碍;(2)激活多种酶;(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4)促进氧自由基生成;(5)肌原纤维过度收缩。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4.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主要是由于A.引起膜脂质过氧化B.抑制蛋白质的
9、功能C.破坏核酸及染色体D.减少ATP的合成E.使糖氧化增强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自由基的损伤作用:(1)膜脂质过氧化增强:破坏膜的正常结构;间接抑制膜蛋白功能;促进自由基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生成;减少ATP生成。(2)蛋白质功能抑制:自由基可使酶的巯基氧化,形成二硫键;也可使氨基酸残基氧化,胞浆及膜蛋白和某些酶交联形成二聚体或更大的聚合物,直接损伤蛋白质的功能。膜离子通道蛋白的抑制与膜磷脂微环境的改变一起,共同导致跨膜离子梯度异常。自由基可损伤肌纤维蛋白。(3)破坏核酸及染色体:自由基可使碱基羟化或DNA断裂,从而引起染色体畸变或细胞死亡。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
10、知识点。单选题15.下述哪种物质不属于自由基的是A.O2-B.H2O2C.脂质自由基D.CH3E.Cl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自由基的种类很多,如脂质自由基、氯自由基(Cl)和甲基自由基(CH3)等。其中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6.休克期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心功能不全B.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C.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D.血液重新分布E.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引起衰竭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1)微循环的改变1)血管运动现象消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等痉挛减轻;2)真毛细血管网
11、大量开放。(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1)酸中毒:由于微循环持续的缺血缺氧,导致乳酸酸中毒,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微血管舒张;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组胺:激肽、腺苷等代谢产物堆积;3)血液流变学改变;4)内毒素等的作用。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7.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代谢性碱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AG正常型代谢酸中毒D.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 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休克时,有氧氧化减弱、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显著增多,这些都是引起酸中毒的主要原因,由于乳酸根属负离子系(AG)的一部分,故休克时常出现AG增高型
12、代谢性酸中毒。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8.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微循环障碍,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A.仅对血管受体作用B.仅对血管受体作用C.对、受体均起作用D.对、受体都不起作用E.仅对腹腔血管起作用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痉挛;作用于受体,使A-V短路开放;微循环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19.下列哪项不是休克期患者的临床表现A.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B.皮肤发绀并出现花斑C.非常烦躁D.神志淡漠,甚至昏迷E.少尿或
13、无尿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休克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等痉挛减轻,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排血量进行性下降,病人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少尿甚至无尿,皮肤黏膜发绀或出现花斑,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出现心、脑功能障碍,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0.关于热休克蛋白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类蛋白质B.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C.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D.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抵抗能力E.帮助受损蛋白质修复或移除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热休克蛋白是指热应激时细胞
14、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主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其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受损蛋白质的修复、降解等,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抵抗能力。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1.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多灌少流,灌少于流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各种致休克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
15、单选题22.创伤性休克期,下列哪项临床表现是错误的A.烦躁不安B.血压明显下降C.脸色苍白D.尿量减少E.脉搏细速 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休克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皮肤、内脏血管收缩明显,上述微循环的变化对整体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可减轻血压的下降(但严重大出血可引起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3.休克发病学中儿茶酚胺通过受体的作用是A.只在休克早期存在B.在各期都是休克发病的主导环节,应阻断之C.是早期组织缺血的主要机制,并具有代偿意义D.各器官均引起同样程度的缺血缺氧E.可引起动静脉吻合支广泛收缩
16、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各种致休克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痉挛;作用于受体,使A-V短路开放;微循环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4.休克时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的主要原因是A.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兴奋血管受体B.内源性阿片肽增多C.组胺释放增多D.肾上腺素增多,兴奋血管受体E.PGI2增多 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微循环改变的机制:各种致休克因素均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使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受体,使皮肤、内脏血管痉挛;作用于
17、受体,使A-V短路开放;微循环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5.不属于引起休克的原因的是A.失血B.烧伤C.少尿D.过敏E.大面积心肌梗死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休克的病因(1)失血与失液(2)烧伤(3)创伤(4)感染(5)过敏(6)强烈的神经刺激(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6.容易发生DIC的时期是A.休克期B.休克期C.休克期D.休克期和休克期E.休克期和休克期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DIC的发生:在休克期,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细胞积聚、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液处于高
18、凝状态,易于发生DIC。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7.不属于引起休克原因的是A.失液B.烧伤C.少尿D.过敏E.强烈的神经刺激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休克的病因:(1)失血与失液;(2)烧伤;(3)创伤;(4)感染;(5)过敏;(6)强烈的神经刺激;(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掌握“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知识点。单选题28.下述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是A.白细胞介素-1B.肿瘤坏死因子C.干扰素D.白细胞介素-6E.革兰阴性菌 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的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
19、为内源性致热原。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29.革兰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A.外毒素B.螺旋素C.溶血素D.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E.细胞毒因子 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革兰阴性细菌的典型群有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等,这些菌群的致热性物质主要有菌体、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和内毒素。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30.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A.细菌B.类固醇C.cAMPD.病毒E.抗原-抗体复合物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发热激活物:(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包括:1)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
20、)疟原虫(2)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31.最常见的外致热原A.内毒素B.白细胞介素-1C.干扰素D.白细胞介素-6E.肿瘤坏死因子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细菌:革兰阳性菌:常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致热物质是全菌体及其代谢产物。革兰阴性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志贺菌等,主要致热物质是内毒素,还有全菌体和肽聚糖,内毒素(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其全菌体及细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多糖和蛋白质都具有致热作用。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32.体温升高属于过热的情况是
21、A.儿童麻疹B.疟疾C.心理性应激D.甲状腺功能亢进E.流行性感冒 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过热又称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此时,调定点未发生改变,是被动性体温升高,把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33.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O2与脱氧Hb结合速度变慢B.HbO2解离速度减慢C.HbCO无携O2能力D.CO使红细胞内2,3-DPG减少E.CO抑制呼吸中枢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一氧
22、化碳中毒时,血中HbCO大量形成,其不能携带O2是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因此,CO使红细胞内2,3-DPG减少,使氧离曲线左移,HbCO2解离速度减慢,亦加重组织缺氧,但不是主要原因。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34.氰化物中毒可引起A.低张性缺氧B.循环性缺氧C.组织性缺氧D.血液性缺氧E.细胞性缺氧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氰化物中毒可导致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引起组织性缺氧。掌握“缺氧、发热、应激”知识点。单选题35.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吸入气氧分压低B.肺换气功能障碍C.肺循环血流量少D.血液携氧能力低E.组织血流量少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吸入气中的氧分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管 药师 基础知识 病理 生理学 总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