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高考语文【高二试卷】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备战2024高考语文【高二试卷】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4高考语文【高二试卷】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试卷共17题,总分100分,用时100分钟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序,规范作答。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
2、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
3、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
4、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馈赠了人类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
5、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
6、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
7、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
8、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
9、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
10、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完全不同。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生杀予夺的权力,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
11、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5. 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
12、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史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
13、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注】颁盐策:分摊盐税的政策法令。骫wi:歪曲,枉曲。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B.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
14、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C.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D.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B. 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C. 行:指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
15、的字体。D. 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文中指苏轼认为黄庭坚孝顺、友爱的品行比得上古人。8.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庭坚施行仁政,体恤民情。朝廷颁布征收分担盐税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做,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B. 黄庭坚直率豪壮,不畏权贵。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C. 黄庭坚诲人不倦,修养极高。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D. 黄庭坚备受排挤,仕途坎坷。庭坚与赵挺之有微隙,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斥庭坚对灾祸庆幸,庭坚被押送
16、到宜州管制。9.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2)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10. 黄庭坚文才非凡,备受推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少年游草高观国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11.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写春风吹绿了芊芊芳草,在飘动的白云映衬下显得那样葱翠可爱,“晓梦”点明这令人
17、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场春梦。B. “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写软草映衬飞花,随流水蔓延天际,一眼望去,无边芳草已被流水阻隔,“香尘”一句,补足梦境。C.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写姜萋芳草给人留下多少相思别离的江南之恨,在“翠罗裙”上缀以“翻忆”二字,感情上多了一个曲折。D. “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凄迷”二字将心绪之凄黯与望眼之迷蒙融会,并与上片“一望隔香尘”暗合,勾起人满怀的愁绪。12. 简要分析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乘坐辇车来到秦国的宫人,当初的身
18、份是“_,_。”(2)李白的蜀道难情感表达千回百转,其中巧借“问君”引出旅愁的两句是“_?_。(3)诸葛亮出师表中谈到,若能用好先帝选拔的人才,勤向他们咨询并落实,便“_,_。”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
19、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 。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
20、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走投无路 趁着 绝 连绵不断B. 走投无路 乘着 决 连绵不断C. 穷途末路 趁着 决 绵延不断D. 穷途末路 乘着 绝 绵延不断15.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16.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40分)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蒋勋说:“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
21、,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也有人认为,繁忙的日子,会让我无心空闲懊恼,总让我的心维系在劳碌的事物之中,让我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时甚至觉得自己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每天我们都处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你觉得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自己?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 文 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试卷共17题,总分100分,用时100分
22、钟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注意题序,规范作答。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
23、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二试卷 备战 2024 高考 语文 试卷 湖南省 湘乡市 实验学校 2023 学年 上学 入学 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33943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