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练习-专项六文言文阅读.docx
《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练习-专项六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22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练习-专项六文言文阅读.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项六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陋室铭阅读陋室铭,完成14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有仙则名出名,有名(2)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3)可以调素琴调弄(4)孔子云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3.下列
2、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4.文中画线句写出了陋室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答: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目的是衬托陋室的不陋。爱莲说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4)陶后鲜有闻少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对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答:本文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
4、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河 中 石 兽阅读河中石兽,回答14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阅十余岁经过,经历(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倒,错乱(3)湮于沙上埋没(4)如是再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文: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
6、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B.讲学家脱离实际,空谈物理,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C.老河兵却从石性、沙性和水流冲击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应该到上游去寻找石兽,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D.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4.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吸取了先秦散文的优点,晚年所写的一部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的志怪小说。其中河中石兽正体现出了纪氏语言平易简淡,内容波澜起伏,立意高远的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个特点加以分析。答:略富贵不能淫阅读下文,完成14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7、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往之女家同“汝”,你(2)与民由之遵从(3)富贵不能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4)无违夫子违背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汉语。(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8、。(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3.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9、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答谢中书书阅读下文,完成13题。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四时俱备季节 (2)沉鳞竞跃鱼(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4)夕日欲颓坠落2.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
10、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3.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三峡阅读下文,回答14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11、,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1)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2)沿溯阻绝逆流而上(3)林寒涧肃肃杀,凄寒(4)属引凄异连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大笔点染,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等字,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等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B.高峻
12、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C.作者先写山,正面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之“窄”。D.写三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答: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桃 花 源 记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14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13、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14、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1)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3)处处志之做记号(4)寻病终随即,不久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
15、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本文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对这种理想社会,你是怎样评价的?答:略小 石 潭 记阅读下列文字,
16、完成14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小石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心乐之以为乐(2) 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3)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4)俶尔远逝忽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中鱼可
17、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译文:潭里的鱼大约有百条,都好像是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C.第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
18、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4.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请结合选文,探究其深层原因。答:柳宗元写小石潭的美景,是为写自己被贬后的愤懑孤凄做铺垫,以乐景写悲情,也隐喻自己如美景被埋没的境地。核舟记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第14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
19、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高可二黍许大约(2)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3)珠可历历数也
20、分明的样子(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挑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情态。(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3.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A.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B.本文首尾呼应,一开头写了王叔远的技艺高超与结尾“技亦灵怪矣哉”呼应。C.文章详略得当,因为是核舟记,所以详写了核舟的构造整体,略写了人。D.这是一篇说明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4.从选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
21、现在哪些方面?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北 冥 有 鱼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去
22、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3)志怪者也记载(4)亦若是则已矣这样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展翅翱翔的画面。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C.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风格独特。具有想象奇特、善用譬喻的特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2022 年中 语文 复习 练习 专项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