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现代文阅读专题3议论文阅读.docx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现代文阅读专题3议论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现代文阅读专题3议论文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三议论文阅读一、(2018河南备考卷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文本一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与“信”既有差别,又相互连通:“诚”是道德理念本体,“信”是实践理性法则;“诚”是“信”的内在自觉,“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基石。在我国传统思想中,诚信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礼记大学有云:“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信是个人正心、修身的先决条件。诚信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准则,论语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人际交往,才是健康和谐的,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诚信还是治理国家的基
2、本方略,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讲诚信,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国治邦安。诚信在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重视诚信。在古代,人与人之间主要以人情关系作为重要的连接纽带,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背负背信弃义的恶名,受到亲朋好友乃至乡邻的鄙视,所以在事关诚信的问题上,古人往往慎之又慎。而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空间日益扩大,交往机会不断增加,交往内容更加复杂,加之信用监督不力,失信成本不高,于是一些人对诚信缺乏应有的敬畏,甚至视诚信为儿戏,以致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信任感缺失,对他人不信任,对社会不信任,处处设防;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某些
3、个人和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惜牺牲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利益,如恶意拖欠、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其后果往往是生活幸福指数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提高,国家利益受损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那么,该如何应对现代社会中的诚信危机呢?首先,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通过诚信文化的教化,对个人诚信观念产生积极影响,形成人人信守承诺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促进诚信社会建设。现代社会的诚信,不能仅靠人情关系来维持,更需要基于法律和社会契约的制度来保障,只有建立严格的失信惩罚制度,提高失信成本,让人不敢冒险失信,才能让守信者得到可靠的保护。同时,还应构建多层次
4、社会诚信体系,如公民诚信、企业诚信、社区诚信、城市诚信、政府诚信等,形成严密的诚信网络,为诚信者保驾护航,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盛。如果我们能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诚信,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就可以在诚信建设的基础上得以不断推进。(作者:周琳。有删改)文本二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地看,“诚”与“信”首先并不是一个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信”是一个比“诚”出现得更早的概念,然而从逻辑上看,“诚”却是“信”的前提和基础。这与中国文化特别重视“诚”以及中国文化对“诚”与“信”之关系的论证方式有关。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即是说,“诚”是天本来就有的本
5、性,对天的这种本性的主体实践即为人之诚的本性。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天之诚是人之诚的本根。发展到后来,作为本体论的诚转化为主体性的诚,对于诚之主体而言就自然具有了伦理道德的意义,诸如朱熹所言:“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这才使“信”得以奠定在“诚”的基础上,并与“诚”合二为一。因此,“诚”是“信”之本,“信”是“诚”之用;“诚是个自然之实,信是个所为之实”;“诚”则“信”,“信”不一定“诚”。在中国文化中,只有理解了诚与信的关系,才能对“诚信”这个合一的概念有较贴切的理解。(摘编自廖小平诚信的文化阐释)1【选择题】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6、的两项是【DE】(4分)A文本一第段总领全文,阐述诚信的内涵,指出本文的论题是“诚信”,并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价值。B文本一第段将古代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待诚信的态度等进行对比,突出了现代社会诚信危机的严重。C从文本二来看,“诚信”最初并不是一个合一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信”这个概念出现得比“诚”早。D在中国文化里,“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运用,有了“诚”定有“信”,有了“信”也一定有“诚”。E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围绕“诚信”话题,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论述,但都缺少典型具体的事实论据,论证缺乏针对性。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示例一:首先提出本段的论题:如何应对诚
7、信危机。(1分)然后给出两个对策:“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和“构建多层次社会诚信体系”。(2分)在分析“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时,又给出“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和“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两方面的建议。(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示例二: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应对诚信危机。(1分)然后先强调“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1分)并从“强化新形势下的诚信道德重建”和“重视全方位落实法理规则”两方面给出建议。(1分)接着再强调“构建多层次社会诚信体系”。(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3文本一第段与文本二都运用了道理(引用)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4分)【答
8、案】文本一第段引用礼记大学论语资治通鉴中关于诚信的名言,从个人修养、社会交往、治理国家三个层面有力地论证了诚信在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意义。(2分)文本二引用中庸和孟子中关于诚信的相关论述,以及朱熹关于诚信的名言,层层深入地阐述了“诚”与“信”的关系和内涵,侧重诚信的文化阐释。(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二、(202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共12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体育设计的亮点所在。一些体育设计,以“立象取意”的方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择取适合的文化意象,突出赛事特色,展现国家形象及城市性格。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都源于
9、“冬”字。申办时,更加强调实力、文化和承诺;举办时,更侧重“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表达对冬奥会以及每一位运动员的重视。因此,申办标识更写实,而会徽则更抽象、更有运动感和力度。由此可见,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设计,并不是一味拷贝、堆积传统文化意象,而是对传统文化合情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伴随时代发展,人们观看事物的方式不断改变,设计也必须随之而变。“面向未来”应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不仅要融入新技术、瞄准新空间,也要面向新受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的主要受众群,是“00后”甚至“10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吉祥物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有着更高要求。因此
10、,在设计吉祥物“冰墩墩”时,设计团队以熊猫为原型,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赋予整体形象以“创造非凡、探索未来”的寓意,展现出浓浓的科技感。北京冬奥组委还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让吉祥物“动”起来,走进大众生活。在设计体育图标时,考虑到移动终端传播效果与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团队同样选择将源于篆刻、古文字的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既展示出现代冰雪运动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识。未来,催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新创造,将不断为世界体育运动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符号,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摘编自林存真
11、中华美学赋彩体育名片谈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1【选择题】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北京冬奥会申办标识与会徽的设计灵感来源相同,而寓意不尽相同。B末段在前文正反对比论证基础上,得出体育运动有文化价值的结论。C文章图文并茂,三幅图片与相关论述相辅相成,增强论证的说服力。D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论述中国体育设计,视角独特新颖。2【概括事实材料】文章第3段论证大型体育赛事形象景观设计要“面向新受众”,使用了哪些事实材料?请简要列举。(3分)【答案】北京冬奥会设计团队设计出有科技感的吉祥物“冰墩墩”。(1分)北京冬奥组委联合专业设计团队推出吉祥物微信表情包。(1分)
12、北京冬奥会设计团队将体育图标由二维图形转化为三维动画。(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3【概括观点及论证内容】文章主要表达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一问:中国体育设计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分)第二问:从体育活动特点、设计追求与时代特点、受众需求两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3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一、(2018河南)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12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
13、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20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
14、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15、,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
16、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作者:纪秀生。有删改)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答案】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分)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1分)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2分)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1分)(
17、意思对即可。共4分)3【分析材料作用】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4分)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答案】材料一:第段。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材料二:第段。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意
18、思对即可。每则材料2分,共4分)二、(2021恩施州)阅读下文,完成14题。(共12分)学好通用语言 增强文化认同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相通是人和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沟通需要语言相通,达成共识理解需要语言相通,形成文化认同更要语言相通。因此,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全民共同使用的,能够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
1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通过普通话直播,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位村民脱贫致富,年收入从5 000元增长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 ;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这显现出,近年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
20、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每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
21、年。新时代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选自2021年3月14日光明日报)1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答案】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意思对即可。3分)2【补充论据】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答案】示例:通过普通话直播,湖南省瑶族乡一位返乡青年直播鸡、鸭、鹅现场生
22、态养殖情况,纯自然放养的模式加上网络销售,在网络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实现了脱贫致富。(意思对即可。3分)3请你阅读文章第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3分)【答案】道理论证,(1分)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4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作为全文的结论,有哪些作用?(3分)【答案】深化中心论点,提出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结论。(2分)使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自然,完整统一。(1分)
23、(意思对即可。共3分)一、(安徽中考)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14题。(共17分)文本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分层 精练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议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