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古诗鉴赏(第1期)(教师版).docx
《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古诗鉴赏(第1期)(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古诗鉴赏(第1期)(教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06 古诗鉴赏(2022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赞美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誓死报国的决心)。(意思对即可)2示例一:肃杀的景象。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萧条的肃杀景象。示例二:绚烂的景象。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
2、壮的美,秋色的绚烂可与整首诗画面风格一致。示例三:两种理解都可以。无论哪种理解都有助于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绚烂的景象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肃杀的景象则可以从正面烘托。【解析】1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诗人对战斗场面以及对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
3、决心的刻画可看出诗人对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角声满天秋色,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的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秋色”一词可理解为秋天的色彩,这个词点明了当时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肃杀的景象。结合“角声满天”“半卷红旗临易水”及“报君黄金台上,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4、。“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写出了将士们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的精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秋色”更能衬托出战争的悲壮及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可据此分析“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2022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
5、布裘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袭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桂:地名。吴:地名。馀:同“余”。中夕:半夜。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垠:边际。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4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答案】3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4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
6、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
7、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2022河北)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
8、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馀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责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找,天下无寒人。桂,地名。吴:地名。馀:同“余”中夕:丰皮。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垠:边际。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6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
9、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答案】5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6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解析】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10、。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
11、致的。据此回答即可。(2022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7首联“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8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答案】7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宦游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8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示例二希
12、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解析】7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
13、厚意。“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8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希望你在今后的人生历程里,努力奋进,攀登人生的顶峰。(2022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山秋色图胡行简连山缥缈树槎牙,江上西风雁影斜。万迭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家。注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槎(ch)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万迭:万重。野人:山野之人。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
14、种景物的形态。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10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答案】9B10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解析】9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10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
15、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2022江苏苏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一)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二)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注】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1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12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全国 中考 语文 分类 汇编 专题 06 古诗 鉴赏 教师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