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25篇~第31篇.docx
《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25篇~第3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百色专用)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及针对训练-第25篇~第31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5篇鱼我所欲也(课标篇目) 孟子(九下)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
2、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憎恨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灾祸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
3、义”),他们所憎恨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第一段:运用了类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引出观点:舍生而取义。第层:以鱼和熊掌作比,是取饮食之物,熊掌远比鱼贵重,故舍鱼而取熊掌就是常理。用这层日常饮食的关系作比,使人易于理会“义”比生命还重要的命题。第层:阐述儒家的生死观。生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关头,但却有更重要的“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这是从正面陈述“舍生取义”的问题。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地论述,说明“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第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之所以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善良的品性
4、,而没有丢失它们。一箪食,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
5、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第层:举例“平民”“乞丐”,都有羞恶之心,不愿受侮辱去得那点儿饮食来活命。第层:以“万钟”为引子,从三个方面分析“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说明“不辩礼义”受“万钟”的荒唐,并道出了“此之谓失其本心”的结论。【文学常识】
6、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文章主旨】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写作特色】1.类比论证、道理论证的使用。例如以“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2.本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选取“鱼
7、”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抽丝剥茧,逐步深化。【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时代呼唤“舍生取义”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地扎根,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能崛起。(P50“课后习题四”)【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
8、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古今异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万钟于我何加焉加3一词多义已与4词类活用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求得生存的手段)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而于之则为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舍生/而取义/者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2特殊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示判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即“所恶有于死甚者”)3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
9、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3)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三、内容探究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示例: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要珍爱生命,同时又应该用智慧去维护正义。如:鲁迅先生,用一百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
10、童,直到女童被成功救下,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
11、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节选自说苑卷四)【注释】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为动词,穿衣;后一个“衣”为名词,衣服。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修:添置。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参考译文】【乙】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添置一些衣服吧。”曾子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仍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您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您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
12、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儿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最终,曾子还是不肯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B曾子衣敝衣以耕 朝服衣冠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乞人不屑也 故不为苟得也【解析】A.却/如果;B.穿/衣服;C.同“德”,感激/能够;D.陈述语气。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甲】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有“亚圣”之称。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
13、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记时器物;【乙】文中的“邑”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D【甲】文中的“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乙】文中的“复往,又不受”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解析】C.【甲】文中“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地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B【乙】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但又极度迂腐不堪的形象。C【甲】【乙】两文都是关于“义”的短文,【甲】文“不食嗟来之食”者与【乙】文的
14、曾子都阐明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之义。D【甲】【乙】两文的语言特色不同,【甲】文语言严密、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则是语言简洁凝练、叙述详略得当。【解析】B.【乙】文曾子“极度迂腐不堪”这一说法是错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第26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九下2011年考查)原文呈现参考译文段层精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
15、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的情节作铺垫。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
16、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17、。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斗争的高潮。秦王怫(f)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n),以头抢(qi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也,白虹贯日;要(y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o)素,今日是也。”挺剑
18、而起。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你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
19、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这是斗争的结局。【文学常识】唐雎,战国末期人。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文章主旨】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使命的经过,表现
20、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写作特色】1.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2.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现实意义】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令我们深感钦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要害怕,更不要钻牛角尖,应该运用智慧,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常考知识清单】一、重点词语1通假字故不错意也(“错”同“措”)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2古今异义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休祲降于天休秦王色挠挠以头抢地尔抢彗星袭月袭3一词多义使徒怒4词类活用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
21、词,增广、扩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5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以之于而其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二、重点句子1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安陵君/其许寡人故/不错意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徒以/有先生也2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挺剑而起(前面省略主语“唐雎”)(3)倒装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即“于先王受地”)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即“请于君广”)3重点句子翻译(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2)布衣之
22、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三、内容探究学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有同学发现作者在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时候,用了程度不一样的表达感情的词语,请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P52“课后习题一”)示例: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怫然怒”“色挠”三处。这些词语,如同一条暗线,串连起秦王情绪的变化。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嘲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怫然怒”;当唐雎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
23、“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色挠”(沮丧),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语文 百色 专用 复习 文言文 知识 梳理 针对 训练 25 3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