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上《孟子二章》习题含解析.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上《孟子二章》习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八上《孟子二章》习题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素养提升 来%源#:&中教网(1)查找资料,知人论世。对本文的理解,需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纷争、策士纵横的时代,以及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基本观念。(2)借助注释,通读课文。(3)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长于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课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读这样的句子要注意节奏鲜明,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知识梳理来源:zzs%tep#&.com一、重点字词中国#教*%育出版网1. 通假字www.zzs%te*p.c#om往之女家_同“_”,意思为:_2. 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富贵不能淫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贫贱不能移原意为
2、: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威武不能屈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3. 一词多义(1)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F 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得志F _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吾穿井得一人(穿井得一人) _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_(2)戒:戒之曰 _必敬必戒 _(3)居:居天下之广居 _居天下之广居 _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_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_www.zzs%tep#.com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_4. 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为大丈夫哉 诚: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2)安居而天下熄 熄:_(3)丈夫之冠也 冠:_(4)
3、父命之 命:_(5)无违夫子 夫子:_(6)以顺为正者 正:_(7)与民由之 由:_(8)独行其道 独:_ 行:_中国教育出&版*#网 道:_(9)此之谓大丈夫 谓F:_5. 文言虚词(1)一怒而诸侯惧 _中国#%*教育出版&网(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3)为 以顺为正者 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来源:zz*s#t%(4)乎 子未学礼乎 _ 丈夫之冠也 _(5)之 父命之 _ 往送之门 _来源*:中教&%网 妾妇之道也 _ 来#源:zz*st% 丈夫之冠也 _(6)也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妾妇之道也 _(7)以顺为正者 _(8)以顺为正者 _(9)与民由之 _(
4、10)独行其道 _中*国教育出%版#网二、重点句子翻译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课后习题)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课后习题)(2019荆州)三、文意理解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叱咤风云,威震一时,充满了光环和荣耀,所以是真正的大丈夫。www.zzs&t#ep.co*mB.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秉承原则,而不应只知道顺从君命,可见孟子反对臣子顺从君王。C. 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是建立在当时婚姻中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基础
5、上的,可见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针对训练D. 孟子用反问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2020原创)文言文阅读。(10分)来源:*中&%教网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岂不诚大丈夫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B. 父命之 或王命急宣D. 与民由之 由此观之来&源:zzs%te*C. 富贵不能淫 若夫淫雨霏霏2.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来%源#:zzstep.*com&A. 一怒而诸侯惧 人不知而不愠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来源:#zzste
6、p&.c%o*mC. 往之女家 长跪而谢之曰D. 以顺为正者 自以为大有所益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景春在提出自己对于大丈夫的观点时,用一个“诚”字加重肯定语气,表现他对于自我观点的深信不疑,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羡慕甚至崇拜。B.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求取功名富贵,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并不算真正的大丈夫。C.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排比,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天下之”反复运用,极推大丈夫崇高的精神。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这句话是从人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去分析的,这就启迪我们,只要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就能真正成为“大丈夫”。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1)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来&源%:(2)不得志,独行其道。 素养提升 见富贵不能淫素养提升。故 事 复 述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论述,表明观点。(80字以内)示例:忧患和磨难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经历。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成才。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 通假字www.z&zstep.co#m*(1)曾益其
8、所不能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_同“_”,意思为: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同“_”,意思为:_(3)入则无法家拂士_同“_”,意思为:_2.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中国教育出&版*#网原意为:错误,在句中的意思为:_(2)动词的被动用法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原意为:选拔、任用,在句中的意思为:_(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F原意为:痛苦,在句中的意思为:_劳其筋骨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饿其体肤原意为:饥饿,在句中的意思为:_空乏其身原意为:财资缺乏,在句中的意思为:_来源:#zzstep*.com所以动心忍性原意为:坚忍,在句中的意思为:_(4)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
9、性原意为:震撼,惊动,在句中的意思为:_3. 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4. 重点实词中国*教育#出&版网(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_(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筑:_(3)管夷吾举于士 士:_(4)百里奚举于市 市:_(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F:_(6)行拂乱其所为 拂:_www.z#zste&p*.com 乱:_(7)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_ 益:_(8)人恒过 恒: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9)而后作 作:_(10)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_ 色:_ 喻:_(11)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_ 法家:_ 拂
10、士:_ 拂:_(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_ 敌国:_ 敌:_www.zz&st#ep.co*m(13)国恒亡 国F:_(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患:_5. 文言虚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_ 舜发于畎亩之中 _ 管夷吾举于士 _来源:*中&%教网(2)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 困于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来&源:zzs%te*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4)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来源:%中&教*网来源:zzs#* 必先苦其心志 _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5)其 曾益其所不能 _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6)而 然后知生
11、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来源:*zzstep.co&m二、重点句子翻译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19北京,2018深圳、龙东地区,2017盐城)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后习题、课下注释)(2018南充)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课后习题)(2017锦州、盐城、黔南州)三、文意理解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来源%:z#z&A. 第1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有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二章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复习 测试 孟子 习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