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专项训练第二部分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注】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注】岁:收成。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微斯人(没有)(2)
2、不以物喜 (因为)(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时品德高尚的人)(4)使者不说(同“悦”,高兴)2.翻译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译文: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哪里会有百姓?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一处)今 不 问 王 而 先 问 岁 与 民 岂 先 贱 而 后 尊 贵 者 乎答: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4.【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段内容具体分析。答:略。二、(2021银川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3、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乙】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期逐, 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 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选自赵襄主学御)【注】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
4、君。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调:协调。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往事耳(历史)(2)刮目相待 (擦拭,这里指另)(3)学御于王子期(驾车)(4)上何以调于马(同“尚”,还)2.翻译句子。(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译文: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3.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凡 御 之
5、所 贵 马 体 安 于 车 人 心 调 于 马 而 后 可 以 进 速 致 远答: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答:略。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6、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注】涯
7、:岸边。欧阳公:欧阳修。构:搭建。直:径直。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1)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2)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3)则必即“丰乐”以饮 (到)(4)一山之隅 (角落)2.翻译句子。(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文: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译文: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3.请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使 目
8、新 乎 其 所 睹 耳 新 乎 其 所 闻 则 其 心 洒 然 而 醒 更 欲 久 而 忘 归 也。答: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4.【甲】文中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答:略。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
9、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注】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0、。”(选自明史宋濂传)【注】讦(ji):斥责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3)或指其书曰(有人)(4)濂具以实对(副词,都,全)2.翻译句子。(1)微景濂,几误罪言者。译文:如果没有景濂,(我)差点儿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指责讥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彼 尽 忠 于 陛 下 耳 陛 下 方 开 言 路 恶 可 深 罪答: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4.邹忌与宋
11、濂在劝谏君王的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答: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设喻,推及治国之道的层面。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而宋濂采用直谏的方式,直接指出茹太素“尽忠于陛下”“恶可深罪”。五、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选自陆游入蜀记)【注】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沿溯阻绝(断)(2)或王命急宣(有时)(3)不以疾也(快)(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全,都)2.翻译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3、,确实趣味无穷。(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译文: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惟 神 女 峰 上 有 白 云 数 片 如 鸾 鹤 翔 舞 徘 徊 久 之 不 散 亦 可 异 也。答: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4.【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答:略。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14、、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选自沈周记雪月之观,有删改)【注】始霁:这里指雪停放晴。虚澄:空虚清澈。囿:局限、围绕。汞:水银。离离
15、然:历历分明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大雪三日 (下雪)(2)客此 (客居)(3)是夜月出(指示代词,这)(4)坐纸窗下(动词,坐在)2.翻译句子。(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译文: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至十日犹故在也。译文:(第二年)茂申年正月初三开始下雪,正月初五雪停放晴,直到正月初十大地依然银装素裹。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月 映 清 波 间 树 影 滉 弄 又 若 镜 中 见 疏 发 离 离 然 可 爱答: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4
16、.这两个语段都写了如诗如画般的皑皑雪景,但描写手法却又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对这两个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答:略。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17、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氲氲(yn y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瑞:吉,善。兼彩:兼有各种颜色。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濯清涟而不妖(洗)(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3)宜乎众矣(应当)(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善于,擅长)2.翻译句子。(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文:(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兼 彩 而 不 极 于 色 令 人 览
18、之 有 余 而 名 之 不 可答: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略。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乙】及陈涉起,沛令欲
19、以沛应之。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崐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立以为沛公。萧、曹等为收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选自资治通鉴)【注】沛:沛县。掾、主吏:官名。崐背:背叛。因劫:借此胁迫。刘季:刘邦。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1)吴广素爱人(平常)(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恐其有变(担心)(4)可得数百人(几)2.翻译句子。(1)王侯将相宁有
20、种乎!译文: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2)刘季乃书帛射城上,遗沛父老,为陈利害。译文:刘邦就用绸绢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城楼上,送给沛县的父老乡亲,陈说其中的利害关系。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父 老 乃 率 子 弟 共 杀 沛 令答: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4.陈涉、吴广发动起义,沛令响应起义,他们的基本策略共同的一点是什么?陈、吴发动起义取得成功、沛令响应起义却遭杀身之祸,原因何在?请分别做简要的分析。答:共同点:都在竭力争取群众的支持。陈、吴先用计赢得众人的同情,又杀两尉断了动摇者的退路,再加上陈说利害且极具号召力的宣传发动,最终得到众人的拥护。沛令身为秦吏,难以得
21、到民众的支持;召得刘季之众却又不信任他们,甚至要杀害全力支持他的萧、曹二臣,最终他成了孤家寡人。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22、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石钟山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声不绝。徐而察之,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有窾坎镗鞳之声。因笑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古之人不余欺也!”(选自苏轼石钟山记),有删改)【注】铿(kn)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噌(chn)吰(hn):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 2022 年中 语文 复习 训练 专项 第二 部分 专题 文言文 阅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