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云南)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云南)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云南)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先秦知识点名称内容尚书 尧典 (节录)1. 在诗歌脱离音乐 、舞蹈而独立之后 ,语言的音乐性仍然得到继承 。我国的古典诗歌一般都有和谐 的节奏和韵律 ,表现出音乐美 。2. “诗言志 ”,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其本义指志向,但笼统地说,它指人们的主观方面, 包括我们所说的思想感情在内 。人们的“志 ”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 、并由一定的客观现 实所激发 ,才不得不“言 ”的, 因而“言 ”了“志 ”,也就反映了现实 。3. 所谓“诗言志 ”,并不是忽视反映现实,而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的真情实感的前提下以抒情的 笔触 ,反映激动过他的现实 。论语(选录)4. 孔子 ,春秋末
2、期的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姓孔 ,名丘 ,字仲尼 ,鲁国顺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的先世是宋国贵族, 曾祖父后来定居鲁国。5. 孔子大力宣传“仁 ”的学说 。“仁 ”是对“人 ”而言的,他要求“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 人 ”,“已欲立而立人 ,已欲达而达人 ”。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仁政,反对苛政和刑 杀 ,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的论点。墨子(选录)6. 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著作的汇编 。汉书 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 。 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篇 ,代 表了墨子的主要
3、思想。7. 墨子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为后期墨家所发展 。我们从小取篇节录的一段文字中所讲的或 、假 、 辟 、效 、作 、援 、推等等逻辑方法 ,就是后期墨家对墨学理论的综合 。其中“辟 ”虽然是从逻辑 推理的角度上讲的 ,但实际上也对文艺创作中的“比 ”作了很好的说明。8. 赋比兴是早在诗经中就广泛运用的形象思维方法 ,而小取中的“举他物而以明之 ”,则是 对“比 ”的特点所作的最早的解释 。此后郑众所说的“比者,比方于物 ”;锺嵘所说的“ 因物喻志, 比也 ”;朱熹所说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等等,都是和小取篇对“辟 ”的解释一脉相承 。庄子(选录)9. 从这里所节录的齐物论和天道的两段文
4、字来看 ,庄周从根本上否定事物的差别 ,并且否 定认识事物的必要性 。他认为“凡物无成与毁 ”,从而引出“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 ”的 结论 。另一方面,他认为“书不过语 ”,而“语 ”是不能表达“意 ”的 ,因此,所有的书都只不过 是“古人之糟魄 ”而已 。这样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观点, 同“退仁义 、擦礼乐 ”(天道)和 “绝圣弃智 耀乱六律 灭文章 ,散五采 ”(法傻)的主张 ,便构成庄周文艺思想的核心 。10. 庄周的著作 ,主要是阐明他自己的哲学观点 。但因为“其学无所不窥 ”,又因为他“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墨 ”,还因为“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 ”,而且更主要的是
5、由于他的思想对后代 一些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发生了明显的影响 ,所以庄周同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关系就显得很密切 了。荀子(选录)11. 荀子 ,战国末期思想家 、教育家 。名况 ,时人尊重他 ,称“卿 ”不称名(汉人避宣帝刘询讳 ,称为 孙卿)。赵国人 。年五十,游学于齐国,在稷下讲过学 。后来到楚国 ,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 。春申 君死 ,被废, 因家于兰陵 ,著书终老 。韩非 、李斯 ,都是他的学生。12. 书、诗、礼、春秋就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他认为“在天地之间者 ”全都包含在这些经 典之内 ,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宗经 ”思想 。13. 荀子在这里所说的诗,实际上包括了“乐 ”。“诗者 ,中声之
6、所止也 ”中的“ 中声 ”,显然是1 / 8就诗的乐曲而言的 。14. 乐论一篇 ,集中地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 。一开头讲音乐的产生 。“人不能无乐 ”,即不能没 有喜 、怒 、哀 、乐之类的感情 ,而有了喜 、怒 、哀 、乐之类的感情 ,就必然“发于声音 ,形于动 静 ”,表现为音乐 。15. 荀子在讲“乐 ”的时候往往同时提到“礼 ”,这和孔子“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的主张是一致 的 。荀子认为“礼 ”与“乐 ”必须相辅而行 。所谓“礼别异 ”,就是要用“礼 ”来严肃等级秩序; 所谓“乐合同 ”,就是要用“乐 ”来感化群众,使被统治者能与统治者感情和谐,从而调和彼此之 间的关系 。第
7、二章 两汉知识点名称内容毛诗序16.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关雎一诗是表现“后妃之德 ”的诗篇。就是说 ,它的作用就是服务于统治 者对“ 乡人 ”与“邦国 ”的教化和统治 。17. 接着作者就用古已有之的儒家的诗歌理论来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 。18. 文章紧接着深入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认为变风 、变雅的产生 ,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的影响, 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 。史记 太史公自序(节录)19. 史记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 ,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 。因此 ,两千 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学习的典范,研究的对象 ,同时也是历代文学家学习的典范,研 究的课题 。不仅散文作家推崇它
8、,就是戏剧小说作家也认真地向它学习。论衡 艺增 (节录)20. 王充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他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著作论衡, 主要是在哲学上阐述他的进步主张 ,但其中一些篇章 ,如象艺增、超奇、佚文、书解、 对作、自纪等篇 ,也表达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见解 。两都赋序21. 班固还是汉代有名的辞赋家,两都赋是他大赋的代表作 。据后汉书言,此赋作于明帝之时 。 22. 班固认为赋是古诗的后续 ,是另一种形式的诗 。班固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明了汉赋的价值 。扬雄少而好赋 ,老而辍不复为 ,对辞赋持基本否定态度 。楚辞章句序23. 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继承刘安的观点, 比离
9、骚为国风小雅,肯定“怨主刺上 ”为诗 歌正统 。这是有进步性的 ,但仍然把诗歌看作经学的附庸 ,则是沿袭了儒家的诗论 ,也有其局限 性。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名称内容典论 论文24. 曹丕生长在战争年代, 自幼娴习弓马,精于骑射和剑术 。好文学,有逸才 。三国志 魏志 文帝 传:“初 ,帝好文学 ,以著述为务, 自所勒成垂百篇 。”流传到现在的作品,辞赋(或全或残)约 三十篇 ,诗歌完整的约四十首 。有辑本魏文帝集。文赋25. 陆机 ,字士衡 ,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三国东吴的世族 高门 。陆机现存诗百余首 ,赋二十余篇 ,大多内容空虚 ,感情贫乏 ,
10、刻意追求词藻 、对偶 ,且多 模拟之作 ,但在当时文坛期有影响 。现存陆士衡集十卷 。2 / 8文心雕 龙 神思26. 第一段 ,总论神思在创作中的必要性 ,指出修养心性 ,提高写作技巧对神思的作用 。 27. 第二段 ,论述文思的迟和速 。先举实例为证 ,说明文思有迟和速的差别。文心雕 龙 情采28. 情采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篇 ,论情与采的关系 。情指思想感情, 即文章的本质 ,属于思 想内容的范畴;采指作品的文采 ,即语言技巧 ,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 。刘勰认为内容与形式是相 辅相成的 ,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 ,内容又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应相互结合, 达到华实兼顾 ,文质并美
11、的境地 ,这才是好文章。文心雕 龙 物色29.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 。其主要内容是谈文学创作和自然景物的关系以及文学究 竟怎样来反映现实等问题。文心雕 龙 知音30.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 ,主要论述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作品的问题 。全文共分四段 和一个结语。文心雕 龙 序志31. 第一段 ,首先对书名作了解释 。32. 第二段 ,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仰慕 。33. 第三段 ,作者论述了魏晋以来的一些主要文学批评论著 ,既肯定了它们的优点 ,也指出了它们的 缺陷 。34. 第四段 ,是阐述文心雕龙一书的大致内容及其体例。35. 第五段 ,是作者论述著书的甘苦和自己写作的基本态
12、度 。诗品序36. 锺嵘 ,字仲伟 ,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 。齐永明中为国子生 。永元末 ,任司徒行参军 。梁 天鉴初, 曾上书梁武帝批评时政 ,反对当时卖官器爵的腐朽政治 。先后任衡阳王及晋安王记室, 故后人称他为“锺记室 ”。文选序37. 所编文选(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保存了周秦到齐梁一百二十多位作家 的五百多篇文学作品 ,这个集子 ,一直流传不废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甚至形成专门研 究的学问,即所谓“选学 ”。唐高宗时,李善为文选作注 。玄宗时 ,吕延祚又集吕延济、刘良、 张铣 、吕向、李周翰五人为之作注,称为五臣注 。南宋后将李善注,五臣注两种版本汇刻
13、,称“六 臣注文选”。第四章 唐宋知识点名称内容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38. 修竹篇序中提出的有关诗歌的理论观点 ,其核心是复古 ,具体地说 ,就是恢复“正始之音 ”, 使诗歌创作回到汉儒所强调的“正始之道 ,王化之基 ”上面去。39. 晋宋至于齐梁 ,文学或抒一 己之情 ,无关颂美匡恶之宏旨 ,甚至表现声色之娱 ,更流于有伤“风 化 ”的靡靡之音 。40. 从文学自身发展来说,初唐文坛以至整个唐代文坛都面对如何对待六朝文学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 陈子昂的态度十分鲜明 ,即抹杀六朝而直追建安 。3 / 8戏为六绝句41. 这六首绝句, 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1) 自隋唐之际以
14、来 ,适应复兴儒学的需要 ,文人著论 ,几乎异口同声声讨六朝文学之颓靡浮艳, 陈子昂是他们的代表 。(2)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也是针对“好古者遗近,务实者去华 ”,割断历史,笼统否定六朝以至 唐初诗歌的倾向而发的。(3) 以不能表现性情之真者为“伪体 ”,与“伪体 ”相对之“风雅 ”自然是情真意切之作了 。(4)文学的发展绝不能割断历史。在实践中,杜甫就是一个真正作到了以“多师 ”为师,非常虚心 地向前人学习的大诗人 。诗式(选录)42. 皎然把有无意境和意境创造的程度作为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主要艺术标准。43. 皎然就很重视“取境 ”问题 。“取境 ”,就是创造意境 。它必须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
15、与元九书44. 白居易提出自己的诗歌主张,是痛感于“诗道崩坏 ”,因而“欲扶起之 ”。而他所欲扶翼振新的“诗 道 ”,基本上继承了汉儒关于诗歌有补于政治的功利观 。白居易突出强调了诗歌应“救济人病,禅 补时阙 ”,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答李翊书45. 答李翊书首先对“立言 ”提出要求:“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所谓“根 ”、“膏 ”,即仁义道德修养 ,而“实 ”、“光 ”则指文辞的表现。 46. 韩愈对散文的艺术形式相当重视 ,他虽本于“道 ”,却并不轻视“文 ”。答韦中立论 师道书47. 对于散文创作,柳宗元强调“文者以明道 ”,以“道 ”为
16、本 ,以“文 ”为末,这一点与韩愈同 。柳 宗元还对散文艺术提出了奥而且明 ,通而且节 ,清而且重的要求。与李生论诗书48. 诗歌艺术美的内在方面 ,就是司空图在本文中所谓的“ 味 ”。司空图论“ 味 ”,是对锺嵘以来的诗 歌艺术境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司空图的诗“ 味 ”说集前人论诗“ 味 ”之大成 ,对后代诗论也有 很大的影响 。南宋严羽主“无迹可求 ”的“兴趣 ”,即脱胎于司空图此说 。答吴充秀才 书49. 司空图要求诗人的情意寓于语言 、物象之中 ,而又寄于语言 、物象之外 。寓于其中与寄于其外的 统一 ,就是有艺术境界 ,就是有味 。细心体会司空图诗有关“ 味 ”的论说 ,可以启发我
17、们较深入 地认识诗歌艺术的特征 。上人书50.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 。嘉祐三年呈上仁 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变法革新的政治主张 。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 ,制定以理财 、整军为主要 内容的一系列变法措施 。后罢相退居江宁 。有王临川集。味史卷三百二十七有传 。书黄子思诗 集后51. 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属序跋体文论 ,但并未全面评价作者的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成就 ,只是借 题发挥,正面阐述笔者对诗歌艺术风格的主张。全文共分三段 ,以书喻诗,首论书法,次论诗歌, 再次结束全文, 自叙为文缘由及其宗旨 。答洪驹父书52. 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传统学说为主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考点汇总精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