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高频主观题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宋代部分1第二章 金元部分7第三章 明代部分10第四章 清代部分13第一章 宋代部分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一节 王禹偁待漏院记为什么说待漏院记一文有很强的逻辑性?(简答题)文章先由“勤 ”立说,引出待漏院,由待漏院转出“ 思 ”字,又由“ 思 ”字切入,描写贤、 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最后以“慎 ”字作结,点明文章主旨。全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第二节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请简述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简答题)(1)思想内容:写离情别绪。 以凄清秋天为背景,描写难分难舍又迫不得已的离别。既 有离别痛苦,又有仕途失意伤感,两种感情交织。(2
2、)艺术特色:情景融合,虚景实写:“伤离别 ”的凄苦感情置于“冷落清秋节 ”气氛。 上片以景收束,既暗示前程迷茫与分别深愁,又使词情从凄绝转为悠长,有张有弛。下片 “杨柳岸 ”虚景描写,充满离别凄婉情致。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摩绘景物、 人物情态、动作、刻画心理,生动传神。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渲染离愁,抒发感情:如点 染之法,“多情自古伤离别 ”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 ”就上句点染。又如借转折表情达 意(半句一转)。方骤雨,马上初歇;方帐饮,紧接说无绪;刚留恋,又兰舟催发,如此 等等。在不断转折中,将离愁别绪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五节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简述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
3、兰泣露)如何采用多种手法表达相思之苦。(简答题)(1)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如上片的“第 ”、“兰 ”、“明月 ”都带有人的感情; (2)用对比反衬手法,如燕子的“双飞 ”对比人的“独上 ”;(3)用暗示手法,如“ 明月不谙离恨苦 ”两句,不仅用“ 明月 ”的“不谙 ”反衬人的“ 离 恨苦 ”,而且还暗示主人公因相思而一夜无眠。第七节 欧阳修秋声赋欧阳修秋声赋从哪些方面来描摹秋声?(简答题)(1)先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第一段中的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等,都 能引起读者的听觉联想;(2)其次从视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童子外出探看一段,用树影晃动的视觉衬托“声在树 间 ”的秋声,十分巧妙;
4、(3)再次是通过描摹秋天形状来烘托秋声,如第二段中选择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 景物,从色、容、气、意四个方面加以摹写,极力渲染秋气的肃杀寂寥,由此烘托秋声。朋党论请简析欧阳修朋党论。(简答题)(1)写作背景及针对性:宋仁宗时,朝中以范仲淹、 吕夷简为首形成两派。景祐三年, 范仲淹以“荐引朋党 ”罪名被贬,欧阳修等被牵连,朋党之争由是而起。庆历初,范仲淹 一派重新得势并推行新政,夏竦将范仲淹、欧阳修等视为党人进行攻击,于是欧阳修作朋 党论上呈仁宗辩护反击。(2)论述层次:议论文,时政性强。全文五段,首段开宗明义,提出观点;第二段正反 两方面理论阐述;第三段大量史实进一步论证;第四段指出问题关键
5、是君王态度,将论点 引向深处;最后一段由古转今,揭示写作意图。全文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剖析透彻,逻 辑力量不可辩驳。(3)对比论证手法:作者在阐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时,扣住道和利、真和 伪进行对比论证;在论及君王的态度时,从辨和不辨、用和退、国家兴和亡等方面分析利 弊得失,将道理说得十分透彻。(4)史实与文章观点之间关系:尧时四凶和八元八恺,舜时皋陶等二十二贤,商纣王、 周武王的故事,东汉桓、灵帝时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清流之士,都从正反 两面阐明用君子之朋使国兴、杀君子之朋使国亡的道理。1踏莎行 (候馆梅残)请简析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简答题)(
6、1)思想内容:表现行者与思妇的离愁别恨。上片写行者旅途所见所感,突出其渐行渐 浓、无法摆脱的离愁;下片写思妇危楼远眺、愁肠寸断,表现离愁之深、相思之苦。(2)艺术特色:暗用典故,富于联想。上片写梅,使人联想到陆凯从江南寄梅给长安 友人范晔的故事;写草薰风暖,无疑与江淹别赋的句子相关;写柳,则与古人折柳赠 别的习俗有联系。三者全部与离别相关。以乐景写哀情:描写明媚春景,抒发离恨别愁。 前三局写江南优美融合春景,“摇征辔 ”三字一转抒发离愁, 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愁之深。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实为虚,设喻巧妙。结句采用翻进一层写法,递 进层深,进一步突现思妇离愁之深。梅圣俞诗集序阅
7、读下面一段文字:(综合题)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 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 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答案: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2.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观点?答案:提出了“ 穷而后工 ”的诗学观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 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施:用于羁臣:贬谪在外的官员穷人;使人困厄第十节 王安石
8、桂枝香 (登临送目)请分析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的结构内容。(论述题)上片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以“登临送目 ”领起,视野高远,“故国 ”点地点,“晚秋 ”点 时节。继而秋日暮景层层写来,澄江、翠峰、征帆、残阳等景物形象色彩鲜明。下片“念 往昔 ”转入怀古,感叹“六朝旧事 ”,抒写“悲恨 ”、“荣辱 ”之叹。又以“寒烟衰草凝绿 ” 秋日景物写出凭吊之情,化景物为情思。结末以杜牧名句收束,暗寓警醒当世之意。祭欧阳文 忠公文请简析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简答题)(1)思想内容:对欧阳修政治和文学成就的崇高评价。善用精炼语句,准确概括欧阳 修成就,是本文着力之处。从文学成就、为人
9、、政治才能多方面总结性评价。深切真挚 的悼念之情。王安石仕途得欧阳修提携,后虽政见不合,但有师生之谊。谈到欧阳修的气 节可看作是自我期许。敬仰之情融于赞颂之中。(2) 以散句为主又运骈入散的语言特色:纯散文体写成,有气势,古人称赞此文“一气 浑脱,短长高下皆宜 ”。全文句式长短、声调高下富于变化,又运骈入散,穿插两两相对 的偶句;含有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说理富于感性色彩。第十二节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 两茫茫)请简析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简答题)(1)情感内容:这是一首悼亡词。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所作。原配身死,作者又卷入朝 廷党争,词作表现对爱妻深情思念, 同时流露出仕途多艰的感伤情
10、绪。(2)结构特点:结构上以“ 梦 ”贯串全篇。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下片写梦中与妻 子相逢,情真意切,恍若生聚。“料得 ”以下三句,写梦醒后的哀思。(3)抒情手法:将自己与亡妻时而合写、时而分写。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 ”关乎自己 与亡妻两方,此为合;“不思量, 自难忘 ”落笔自己一方,此为分。“千里孤坟 ”两句,合 写双方都孤独而少慰藉。“纵使相逢 ”是合,“尘满面 ”两句又是分。下片“夜来幽梦 ”写 自己,“小轩窗 ”二句写亡妻,是分;“相顾无言 ”合写梦中相见。2(4) 白描手法:此词写景、记事、抒情,均以白描取胜。或描绘自己饱经沧桑的容貌, 见出仕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或选取日常生活
11、场景,是夫妻恩爱十年的艺术再现。“相 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属细节特写,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丰富情感内容。末两句 化景物为情思,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情感真挚,意 象清新,思致绵长。念奴娇 (大江东去)请简析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的主旨情感和艺术手法及风格。(简答题)(1)复杂情感:词作于苏轼因“ 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之后,思想感情十分复杂。作者抚 今追昔,反思人生,迫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其中有对残酷党争的鄙弃,对宦游生涯的厌 倦。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2) 内容层次:上片写赤壁之景,并非实写江山的雄奇壮美,而着重表现了作者超越具 体地点和
12、景物的空间意识。下片扣“怀古 ”之题,由写景转到抒情, 引出自我反思。(3)“借宾定主 ”:从艺术手法说,周郎是宾, 自己是主,借宾定主,传达了自然永恒、 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4)艺术风格:从写景的超越时空、抒情的超脱心境看,豪放与清旷兼而有之。前赤壁赋论述苏轼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论述题)文章用了赋家“主客问答 ”的表现手法,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借客之口宣泄政治 失意、人生无常的感慨;借主之 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因景生情,借景寓理, 江水、清风、明月意象贯串全文,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三者统一,使文章充盈着诗情 画意和理趣之美。文章的体裁是文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运用大
13、量排比和对偶,疏密有致,舒卷自如。第十三节 苏辙上枢密韩 太尉书苏辙写上枢密韩太尉书目的是什么?他怎样阐述自己想法?这样阐述有何优点?(简 答题)(1) 目的:为求见当朝大臣韩琦, 以期获得提拔。(2)想法:全文以“养气 ”一意贯串首尾。开头直截了当提出“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 以养而致 ”的观点,以下引孟子、司马迁之文章证之;接着着重讲增广见闻、交游豪杰对 养气的重要性,再落实到自己以未能一见韩琦为憾, 自然道出求见之意。(3)优点:构思上有言在彼而意在此的特点,为求见而写信,却宕开一笔,从养气找到 突破口,这就是“立言在彼 ”;再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求见太尉,层层 推进,落到
14、实处,这就是“注意在此 ”。本文立意高远,但并不狂傲自负,表达尽量纡徐 婉曲。如表达求见太尉之意,说“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 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 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皆言辞恳切, 委婉得体。第十四 节 黄 庭坚登快阁具体分析黄庭坚登快阁 围绕“快 ”字多方生发的构思特点。(论述题)(1)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表明为求快意,故寻快事,登快阁,其中隐 含厌倦官务的情绪。(2)颔联绘景,承上“晚晴 ”二字写登快阁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 (3)颈
15、联抒情,说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浇愁,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 (4)尾联述志,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登快阁为什么说黄庭坚的登快阁一诗用典、炼字颇见功力?(简答题)(1)“天远大 ”、“月分明 ”,从杜甫和谢朓诗句脱化而来,意境逼真,对仗精粹,点活了 眼前之景,也传达出作者的胸襟怀抱; “朱弦 ”、“青眼 ”,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 (2)五、六两句属对严整,又糅进七言歌行句法,以“ 已为 ”与“聊因 ”相连缀、呼应, 使得气势流转,所谓“ 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 ”,显出情致跌宕变化。3第十五节 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内容与传统风俗中哪一个节日有关?
16、 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 点。(简答题)(1)七夕节。(2)艺术特点:古代歌咏牛郎织女爱情悲剧故事的七夕诗词不可胜数,太多以感叹两人会少而别多为主 旨。这首七夕词虽然也运用这一题材,但能自出机杼,化故为新,一反相思离别的缠绵感 伤,提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新颖见解。古人忌以议论入词,此词却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熔为一炉。全词以情景为辅弼,以 议论点明题旨。全词采用象征手法,以天上双星暗喻人间男女。“弄巧 ”写织女手艺精巧,“传恨 ”写流 星传递情愫,“暗度 ”写牛郎织女踽踽夜行,“忍顾 ”写两人一步三顾,描绘出人的神貌, 充满人的情意。此词意境深婉,富有理趣,淡语而有兴味。第十六
17、节 贺铸青玉案 (凌波不过 横塘路)贺铸青玉案 以结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著称,请问这三句在艺术 表现上有什么特点?(简答题)(1)从字面看,烟草、风絮、梅雨,为江南春天最常见,也是十分典型之景物,信手拈 来,造语自然,不假雕琢;(2)作者所赋为闲愁,闲愁是无形之心理感受,实在不可捉摸,一旦用这三种比喻性意 象,闲愁便显得具体可感,仿佛具有广度、密度和长度;(3)第三,作者运用了博喻手法,将三种景物复合起来比喻闲愁,也十分新奇。 因前人 大都是单一之比,而这首词中三者和谐一体,就把闲愁形容到了极致,足以超迈前人。第十七 节 周 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请简析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18、。(简答题)(1)意旨:周邦彦兰陵王是长调,通过写送别抒发羁旅之愁。(2)借柳起兴、抒发怀抱:第一段从折柳送别写起,直到“登临 ”两句写到自身,关合 久客京华的境遇;第二段写客中送客,写行者的离别之恨,写居者的淹留之苦;第三段抒 写别后情怀,寂寞场景,显得迷离惆怅。(3)讲究时空转换、将当前送别情景与缅怀往事穿插安排:“柳阴直 ”四句写眼前景色。 “长亭路 ”三句虚写这是历来送行之处。“又酒趁哀弦 ”两句实写当前别筵境况。“愁一箭 风快 ”四句虚写行者在别后孤舟远行的景象。“渐别浦萦回 ”三句写别后渡 口情景,“念月 榭携手 ”两句回忆前事。第十八 节 李 清照永遇乐 (落日镕金)请简析李清照
19、永遇乐(落日镕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述题)(1)这是一首节序词。(2)思想内容:借“元宵 ”这一传统题材, 以对比手法写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 元宵节的情景,抒发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3)借助时空的安排,来突出主题:这首词写元宵,将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作 为贯串全篇的意脉;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着力突出了自甘孤寂 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的 语言特色。全词语言似信手拈来,平淡家常几近口语,古人称为“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 通俗不伤雅致,浅易更显深情。4第十九 节 陈 与义临江仙 (忆昔午桥
20、桥上饮)请简析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简答题)(1)思想内容:借回忆往事抒发吊古伤今怀抱。上片写往事,追忆洛中旧游。下片抒今 情,感怀沧桑巨变。(2)艺术特色:用笔空灵含蓄。作者不直言国事兴废,却用空灵笔法,唱叹出之。“杏 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一句历来为人盛赞。结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可概括 天下万事,饶苍凉之致,警觉之意,好在句外,有余不尽。语言风格浑成自然、不假雕 饰。语言疏快明亮,浑成自然。如“杏花 ”、“古今 ”等名句,是含蓄有味的自然。第二十 节 张 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 路)简析张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写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简
21、答题)(1)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词,豪放词。胡铨因直言被贬,作者作词送行。(2)思想感情:作者不忘中原故土,忧心国事,面对投降派挟持朝廷、打击抗金志士的 局面,在词中既表现了难以抑制的悲愤,抒发慷慨激烈的爱国情怀,也吐露了爱国志士之 间同气相求的殷殷情谊。(3)艺术特色:风格悲壮沉郁:上片概述危殆国势及胡铨被贬,充溢着不满朝廷、同 情好友的愤懑之情。下片抒发别情,写别时环境、别后情景、表明心迹及豪饮壮歌。使 事用典和比喻象征:A.使事用典,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底事 ”两句,用神话传说表 达对金兵入侵中原横行的谴责;“天意 ”两句由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诗句化出,意为帝心难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考点汇总精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