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勤六中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九 年 级 化 学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a-40 C-12 O-16 H-1试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来%&源:中#教网1.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橙子榨汁B. 海水晒盐C. 铁锅生锈D. 石蜡熔化【1题答案】【答案】C来源:zz#ste&p%.com【解析】【分析】【详解】A.橙子榨汁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物质的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海水晒盐的过程中,盐分从海水中析出,但海水中包括食盐,所以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铁锅生锈的过程中,是铁和
2、空气中的水、氧气共同作用形成铁锈的过程,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D.石蜡熔化的过程中,石蜡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中国教&育出%版*网故选C。2. 市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大家,冬季燃煤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一氧化碳来源:zzs#*te&【2题答案】【答案】D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解析】【详解】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液的输氧能力下降,使人中毒,故答案为D3.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 潮汐能B. 太阳能C. 风能D. 石油【3题答案】w#ww.z&【答案】
3、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潮汐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都属于新能源,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D考点:化学与能源。4.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A. 面粉B. 氯化钠C. 汽油D. 大理石【4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溶液: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 面粉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故错误;B. 氯化钠,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正确;C. 汽油溶于水,不能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错误;D. 大理石不溶于水,无法形成溶液,故错误。本题选D。根据溶液的定义确定。5.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
4、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A. HB. O2C. 2H2OD. He【5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的意义进行解答,金属、大多数固体非金属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它们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www.zz#step%.com【详解】A.H属于气态非金属,可表示氢元素,表示一个氢原子,但是不能表示氢气这种单质,故错误;B.O2可表示一个氧分子,还可表示氧气单质,但是不能表示氧元素,故错误;C.2H2O表示2个水分子,不可表示单质,也不是元素符号,故错误;D.Ne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可表示氦元素,表示一个氦原子,还能表示氦气这一
5、单质,故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的宏观意义可表示一种元素和一种物质(对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微观意义是表示一个原子。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吸取药液C. 读取液体体积D.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6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A.检查气体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握紧试管外壁,导管口若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水回升到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说明气密性好,故正确;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B.使用滴管时,用手指捏紧橡胶胶帽,赶走滴管中的空气,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松开手指,试剂即可被吸入;而图中液体有气泡产
6、生,说明伸入液体前没有捏紧橡胶胶帽排除滴管中的空气,故错误;C.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图中视线仰视读数,故错误;D.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高温熔融物溅落到瓶底,容易使集气瓶炸裂,因此,要在集气瓶预先放少量水或细沙,而图中没有预先放少量水和细沙,故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各种实验仪器的用途及其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知识,熟记这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这类题也是必考题,所以一定要记熟。7. 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B. 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7、,试管壁发热C. 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D.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镁条与稀盐酸剧烈反应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
8、,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来源:zzste%p.#co*&m8. 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铕(Eu)是一种稀土元素,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A. 铕属于非金属元素B. 铕的原子序数是63C. 铕原子中质子数为63D. 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w&ww.%zzst【8题答案】【答案】A【解析】【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为元素符号,下边的是相对原子质量。【详解】A铕属于金属元素;B铕的原子序数是63;C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D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选Aw#w&w.zz
9、st*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 分子很小B. 分子是可分的C. 分子之间有间隔D. 分子在不断运动来源:z#zstep&.%com【9题答案】【答案】D【解析】来源*:中教网【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故选D。www%.zzstep*.com10.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 后者属于混合物
10、的是:A. 冰水混合物, 五氧化二磷B. 矿泉水, 河水C. 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D. 净化后的空气, 受污染的空气【10题答案】【答案】C【解析】www.zz%s#tep.co&m【详解】A.五氧化二磷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矿泉水含水和矿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来&源#%:中*教网C.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含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D.净化后的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11. 某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将药品放到右盘上,然后在左盘上加了8g砝码,并移动游码到0.8g处,天平达到了平衡,则此药品的质量是( )
11、。A. 8.8gB. 7.2gC. 7.20gD. 7.8g【11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称量药品时应该左物右码;此时药品质量等于砝码加游码,如果放反了药品质量等于砝码减游码,故该实验中实际称取的药品质量为8g-0.8g=7.2g;故选B。12.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乙醇、天然气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B. 应加速石油的开采,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C. “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D.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农业上要尽量多的使用化肥、农药【12题答案】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C【解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详解】A.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错
12、误;B.加速石油的开采,会增大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错误;C.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正确;D.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错误。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要掌握能源分类、温室效应的含义、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3. 医疗上,用C14呼气试验取代胃镜,可以无痛、快速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已知C-14原子中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则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A. 14B. 6C. 8D. 12【13题答案】【答案】B【解析】来源:zzste%p.co#&m【详解】由题意“已知C-14原子中核电荷
13、数为6,中子数为8”;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故选B14. 要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中&%国教*育出版网选项物质杂质试剂方法ACO2CO点燃混合气体BCuOCu加入过量的木炭粉,加热CCOCO2将混合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锌粉铁粉用磁铁吸引A. AB. BC. CD. D【14题答案】【答案】D【解析】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分析】根据除杂的原则:(1)试剂一般要求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2)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详解】A.除去CO2中的CO不能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CO2不能燃烧
14、,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CO在大量的CO2中不会燃烧,所以除不了,故错误;B.CuO与木炭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而Cu不与木炭反应,故没有除去杂质,反而除去了要保留的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错误;C.CO与CuO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发生还原反应,生成CO2,生成杂质,反而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错误;D.根据铁的物理特性:能被磁体吸引;而锌没有这一特性,故可以用磁体吸引少量混在锌粉中的铁粉,符合除杂原则,故正确。故选D。中国%教&育*出版网【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常见物质的分离和除杂的知识点,重点理解分离和除杂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通过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来达到目的。15. 某物
15、质经分析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不可能是( )A. 氧化物B. 混合物C. 纯净物D. 单质【15题答案】【答案】A【解析】来&源:zzs%tep#.*com【详解】A.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可能是氧化物,符合题意;来源:中教&*网B.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不符合题意;www.%z&zste#C.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比如氧气就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题意;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比如氧气。不符合题意。故选A。来源:#%中&教
16、*网16. 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1010102反应后质量(g)待测2212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来源%:*中教网B. 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C. b物质可能是单质来源:zzs#t&D. 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16题答案】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D【解析】来源:zzstep%.*com【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得:10+10+10+2=待测+2+21+2,故待测=7,反应后,a的质量减小,a是反应物,b的质量减
17、少,b是反应物,c的质量增加,c是生成物,d的质量不变,d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详解】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d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中国教育出版&网*%#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属于化合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故选项说法正确。来源%:中*教网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a和b,生成物是c,b物质可能是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分析可知,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7g,故选项说法错
18、误。 来源:z#zstep.%&com故选:D。17. 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一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A. 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B. 将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C.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D. 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17题答案】【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若发生火灾后,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迅速逃离,并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故A说法正确;B.森林大火蔓延时,可以砍伐出一片树木,清楚可燃物,形成隔离带,从而导致火势无法蔓延。故B说法正确;C.油库、
19、面粉加工厂、纺织厂中的油、面粉、织布都属于可燃物,遇到明火易燃烧,应该严禁烟火。故C说法正确;w#ww.zz&stD.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并且接触到助燃物后就会开始燃烧。故D说法错误。故选D。18. 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1,已知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1g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A. 2:1B. 3:4C. 12:11D. 1:1【18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11,假设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A.11a,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则=,则B=6.6克
2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8+6.6=C+5.1,故C=3.3克则BC的质量比为6.6g3.3g=21,故选A。19.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点燃气体,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则气体中一定含H2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则分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改变C. 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不发生改变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D.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19题答案】中*国教育出版网#【答案】D【解析】【详解】A.甲烷点燃后,将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内壁也有水珠出现,所以不一定有氢气,故A错误;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武威市 民勤县 第六 中学 2021 2022 学年 九年级 学期 期末 化学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