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的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
2、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对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是,对于诗歌的背景、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中的隐喻等深层次的内容,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诗歌的美,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的创
3、作。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理解和传承我国的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形式、主题、情感和技巧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难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形象、意境和语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练习法: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默写和创作练习,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和创作能力。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回顾前两首诗词,引入第二首诗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他的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刘禹锡在唐朝中期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唐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刘禹锡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文、赋等多种形式,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壮美的意境,又有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他的诗歌取材广泛,涵盖了自然景物、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方面,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在唐代文学史上,刘禹锡与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反
5、对骈文,提倡平实质朴的文风。他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陋室铭等作品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此外,刘禹锡还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推手,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被后人尊奉为“诗豪”。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刘禹锡的文学成就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尝试通过注释,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 三、诗歌背景介绍 1.教师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创作背景。 酬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4 诗词 乐天 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