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劝勉之情,颈联更是千古名句。全文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哲理和复杂情感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理解和把握诗歌
2、的内涵和情感。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2. 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3、树前头万木春的深刻哲理和象征意义。 2. 感悟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法: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鉴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刘禹锡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字梦得,号玉山道人,汉族,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中山靖王刘胜,晚年
4、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并称“唐代四大诗人”,其诗歌风格明快清新,富有哲理和趣味,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如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等,其中陋室铭被誉为“天下第一铭。 除了诗歌和散文,刘禹锡还在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建树。他提出了“惟歌生民病”的文学创作主张,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民的疾苦和社会问题,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同时,他也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无病呻吟的文风。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影响深远,他的作品不仅在唐代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介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
5、创作背景。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时所作。唐文宗开成二年(837 年),刘禹锡被罢为太子宾客,由洛阳返回长安,途经扬州,与罢官后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 (二)朗读诗歌 1.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3. 请学生朗读诗歌,教师纠正字音和节奏。 4. 全班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 1. 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总结并讲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4 诗词 乐天 扬州 初逢席上见赠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统编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36870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