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诗歌的重音、节拍、韵律等,朗读背诵诗歌 2.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4.通过比较阅读法来进行诗歌解读 教学重难点:解读诗歌意蕴 一、导入 古人喜登高望远,登则必有诗作。古人登高有些缘由: 伤春悲秋,写尽心事; 感怀历史,凭高吊古; 怀人思乡,满目愁绪。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首和“登高”相关的佳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深情并茂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诵:要求读准字音,可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 读出节奏和韵律,可听读老师播放的
2、朗读录音; 批注哪些字词需要重读及其原因:通过自己对两首诗歌诗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读的字词,然后反复练习。通过读这些词,将登高诗的气势读出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ng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古人:古代招贤的明君;来者:后世求贤的明主,可见诗人贤君不遇的惆怅。 悠悠:通过叠词手法,时间久远,空间广大,时空交错的怅然。 独:诗人心中深觉自身孤单渺小。 怆然:可见诗人心中悲切。 而:延续诗歌节奏 2.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长短句相间,句式灵活,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前两句音节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而”,多了
3、一个停顿,音节较为舒缓流畅,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愤。后两句语调低沉,节奏缓慢, “悠悠”低沉重读,读出广阔辽远之感。“独”“怆然”“涕下”这几个词放缓、延长、停顿,语调低沉,以传递诗人悲怆孤寂感。 属于古体诗,韵律自由,不讲求押韵。 学生单独朗诵全班齐诵 过渡: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不同的人生境遇,或许又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获得不同的心境。36岁身处边疆,不得重任的陈子昂在历史长空中慷慨悲歌,而数百年后,而立之年的王安石,知县任满,荣归故里的途中,登临飞来峰顶,极目远眺,又会有哪些感触呢?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4、 千寻:极言塔之高峻 不畏:意气风发,不畏险阻。 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浮云,也代指艰难险阻。 最高层: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 日升:旭日东升,虚实结合,极写自己志向远大,豪情满怀。 朗诵指导: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学生单独朗诵全班齐诵 三、字斟句酌品诗歌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如何读登临诗: 1.登何地?(标题或诗句中寻找) 2.见何景?(所见所听) 3.发何感?(古人登高这一行为绝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其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因此,知人论世,读出登高诗背后的那个“我”显得尤为重要) 4.怎样抒怀?(抒情方式) 教师领学登幽州台歌 1. 登何地:登临幽州台 2. 见何景:见悠悠天地 3.补充背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21 古代 诗歌 幽州 飞来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